觀點投書:飛彈核試,有助安倍修憲?

2017-09-08 06:30

? 人氣

南韓空軍和陸軍4日淩晨進行聯合飛彈發射演習,反制北韓3日進行的第6次核彈(氫彈)試爆(南聯聯參臉書)

南韓空軍和陸軍4日淩晨進行聯合飛彈發射演習,反制北韓3日進行的第6次核彈(氫彈)試爆(南聯聯參臉書)

正當安倍晉三從醜聞的谷底爬上來,眼見民調的支持度回溫之際,北韓的彈道導彈忽然在北海道上空劃過,全國瞬時警報系統(J-Alert)驚動了不少尚在夢鄉的日本人。未幾,北韓又在豐溪里進行核試。當地政界自然如芒刺背,民間的反應亦較以往強烈。「福兮禍所伏」,這些事件會否讓日本人對國家安全大感憂慮,成為稍為站穩陣腳的安倍卸任前完成修憲大計的契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界暫時失去盡快完成修憲的動力

要成功修憲,參考《日本國憲法》第九十六條和二○一○年開始實施的《有關日本國憲法的修改手續‧修改憲法國民投票法》,門檻有三:先要有三份之二的參眾議院員贊成,最後還要在全民公投得過半贊成票。

本來,執政黨在上年參議院改選大勝,修憲勢力在日本議會佔優,首兩道門檻對安倍看來如魚得水。豈料安倍早前突然陷入醜聞風波,他和其內閣支持度立刻大幅下降。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率先「跳船」,在東京都知事選舉時轉為支持小池百合子,避過了與自民黨一同大敗的命運。自民黨的派閥亦見機行事,挑戰安倍過去幾年看來難以動搖的權力,麻生太郎高調成立志公會就是一例。安倍見形勢急轉直下,只好大規模改組內閣,民眾對他不滿的情況亦有所改善。不過,從種種跡象看來,政界公開贊成「修憲」的力度已較醜聞風波前大不如前。

北韓的導彈在一九九八年後再度飛越津輕海峽,再加上核試,按理應是推動修憲的良機才對。譬如上年熊本大地震,就有政界人士硬是扯上「修憲(緊急事態條項)有其必要」的議題。反觀今次,雖然政府號稱是「前所未有的威脅」,「修憲是為了保護日本不受戰爭威脅」等右翼常見的論點卻幾近在政壇絕跡。這種奇怪的現象,足證安倍以及其「修憲夢」已元氣大傷。曾有傳成為繼任人選的前防衛大臣稻田朋美烏紗不保,安倍只有無奈的「海納百川」,禮遇不同派閥和對修憲意見不合的人士入閣。後者的加入固然削弱了推動修憲的政治力量,其他政客也不敢與修憲野心明顯的安倍接近而保持距離,所以就算有導彈飛過和核試,也深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道理。對安倍大開的兩檻忽然提高,此為修憲難以達成主因之一。不過,真正的難關更在於最後一道門檻:民眾的支持。

日本參眾兩院所在的國會議事堂。修憲草案須先取得兩院各三份之二的議員贊成,才能啟動全民公投的程序。(攝影/黃樂祈)
日本參眾兩院所在的國會議事堂。修憲草案須先取得兩院各三份之二的議員贊成,才能啟動全民公投的程序。(攝影/黃樂祈)

威脅不等於捲入戰爭

回首安倍風光滿面的日子,仍對能否贏得公投存有保留。畢竟,情況與安倍於兩年前力排眾議通過新安保法不同,假若修憲草案未能通過全民公投,修憲大計必然會淪為春秋大夢。是以安倍再度成為首相之後,一直在等候十拿九穩的機會。然而,筆者以為,在一般情況之下,這個「機會」並不存在。

除了因為安倍經濟學到底未能真正解決國家經濟的結構問題,令日本人始終較聚焦在經濟議題之外,無可否認,戰後的和平主義在社會仍深具影響力。正如國際政治和歷史學者佐道明廣說:

「像日本這樣極端的『非軍事、反軍事主義』能深植於廣大國民之中,實為罕見之例。」

在「『威脅』不等於『捲入戰爭』」的思緒下,要求較多的日本人冒著「軍事化」的風險支持修憲,宛如竹籃打水。難怪「支持修憲」近年在各個民調都沒有一枝獨秀的跡象,對修改憲法第九條(由原來的「戰爭的放棄」,變為「安全保障」,設立國防軍)更是拒者居多,甚至根據NHK的資料,在歷經十數年北韓多次試射導彈和核試,不支持修憲的人竟似乎有增無減【圖表一】。

資料來源: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日本人と憲法2017調査,圖表由筆者整合
資料來源: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日本人と憲法2017調査,圖表由筆者整合

「北韓是否真的會攻擊日本?」相信不少日本人在最近都會有這個疑問。今年三月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曾進行一項調查【圖表二】,關於北韓的挑釁行為,有60.1%受訪者表示感到「很大威脅」。不過,若與內閣府近年關於「日本是否可能捲入戰爭」的民意調查【圖表三】對比,認為「有危險」的只有三成左右,反映出在很多日本人心目中,「威脅」和「戰爭」之間仍有一段距離。

資料來源: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日本人と憲法2017調査,圖表由筆者整合
資料來源:NHK放送文化研究所・日本人と憲法2017調査,圖表由筆者整合
資料來源:內閣府自衛隊・防衛問題に関する世論調査,圖表由筆者整合
資料來源:內閣府自衛隊・防衛問題に関する世論調査,圖表由筆者整合

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會明白北韓攻擊日本的可能性非常低。平壤政府的每一步,都以鄰國和美國的考量為軸。一方面,北韓知道中俄都想制衡美國在亞洲的勢力(中國的考量就更多了),另一方面,北韓明白美國顧慮自己對南韓和日本使用焦土政策的能力。正因如此,北韓深明只要謹慎在各國的利益間游梭,就能在國際制裁下絕處逢生。然而,假如北韓真的以導彈攻擊他國,就會把賴以為生的平衡點炸掉。試想像,飛彈一旦擊中日本本土,並造成人命傷亡,中國和俄羅斯還有空間呼籲美國與北韓談判嗎?同樣道理,中國的崛起也許令很多日本人感到威脅,但經濟已開始放緩的中共也極力避免陷入戰爭。北韓也好,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有「非戰」的理由。是以,日本人對現今東亞形勢的觀感,大概就如臺灣人對中國大陸的心態一樣,說沒有威脅是假的,但強調很快會發生戰爭,又會有種尺水丈波的感覺。儘管民眾對自衛隊的印象不錯,對國防開支增加亦未感非常厭惡(下年防衛預算約5.25萬億日圓),不過,希冀大眾感到足以捲入戰爭的威脅而支持修憲,還是有相當的難度。

感到威脅 > 捲入戰爭的隱憂 --> 民眾支持修憲機會不大

感到威脅 ≒ 捲入戰爭的隱憂 --> 民眾支持修憲機會較大

但是,世事難料。歷史的走向,往往不在領袖的掌握。至少,我們不能排除試射導彈的舉動會出現意外,而導彈在北韓之外的地方造成人命傷亡,中俄主張的「和平方案」將缺乏說服力,日本民眾對捲入戰爭的隱憂亦會因此上升,修憲成功機會也隨之增加。當然,就算「意外」沒有發生,隨著北韓極有可能成為美國容許擁有核武的國家,日本修憲將是大勢所趨。戰後憲法的修訂,雖難以在安倍的手下完成,觀乎現今在野黨的疲態,右翼主導的日本政壇,仍會不斷尋找機會說服愈感威脅的民眾。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現居香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