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制育兒補助政策 「大撒幣」還是救生育?

2020-12-06 06:10

? 人氣

作者指出,2021年上路「新制育兒補助政策」可能無法有效處裡少子化問題,無法確實減輕父母負擔,並將與現行的「幼教準公共化」政策產生衝突。 (示意圖/buri@photoAC)

作者指出,2021年上路「新制育兒補助政策」可能無法有效處裡少子化問題,無法確實減輕父母負擔,並將與現行的「幼教準公共化」政策產生衝突。 (示意圖/buri@photoAC)

2020年也即將進入尾聲,馬上就要進入新的一年。而在2021年上路「新制育兒補助政策」,也就是蔡政府喊出的「0到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也將正式實施。然而,此政策卻可能無法有效處理少子化問題,無法減輕父母負擔,並且將與現行的「幼教準公共化」政策產生衝突,把幼教公共化的目標越推越遠。政府要救生育,恐怕不是「大撒幣」這麼簡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托育、幼教公共化」的正反意見

將幼兒托育與幼兒教育(以下簡稱幼托產業)公共化一直被視為解救少子化的良方之一,是借鏡於北歐國家的福利政策。藉由公共化的幼教產業,能降低父母育兒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減輕照顧孩童的時間成本、精力等,就筆者角度而言,適合台灣普遍雙薪家庭的現況。

「幼教公共化」最大的推手為倡議性平的NGO團體(如:婦女新知基金會),主要訴求為協助婦女分攤育兒責任,將育兒成本與責任公共化等。在女性大量投入職場的時代,公共化的幼兒照顧能緩解他們的負擔。同時,也有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等倡議將幼教產業公共化,以提升對幼教從業人員的待遇,並非將幼兒教育的責任轉嫁給私部門。

而相反意見的則為私人幼托業者,幼托業者不只要面對少子化衝擊,政府的介入也將破壞市場價格,一連串的補助、收費管理、管制政策,大幅壓縮了私人業者平衡成本與收益的空間,自然不想加入「幼教公共化」。

對家長而言,立場正反皆有。有部分家長追求「幼教公共化」帶來較便宜的托育價格,一方面有家長則是追求更高品質的幼兒教育。在能力範圍之內,家長普遍追求環境安全、幼教人員素質、教學內容等。而更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則追求雙語,或具特殊才藝教學的幼兒園。但對於那些經濟狀況不佳,甚至是低收入戶的家庭而言,恐怕對「幼教公共化」就有很大的需求。

政府將幼托政策分為生育補助、育兒津貼、幼托公共化以及幼托準公共化。「幼托公共化」泛指0~2歲公共托嬰中心、2~6歲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和公共托育家園。對政府而言,推行幼教公共化最大的目標,就是要解決少子化問題。以下我們來看到台灣幼教公共化的現況,以及政府政策對幼托產業的影響。

台灣「幼教公共化」的現況

根據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度公立幼兒園與私立幼兒園的比例為3比7,私立幼托機構比例偏高,台灣離幼托公共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於2018年順勢推出「準公共化幼托服務」,鼓勵私人保母、私立托嬰中心、私立幼兒園納入政府管制,並對消費者(父母)提供補助金額,訂定從業人員薪資、收費價格上下限等,試圖以私人、政府管制並行的方式,逐漸推動「幼教公共化」。然而,「準公共化幼托服務」的推動,仍有以下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