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制育兒補助政策 「大撒幣」還是救生育?

2020-12-06 06:10

? 人氣

作者指出,2021年上路「新制育兒補助政策」可能無法有效處裡少子化問題,無法確實減輕父母負擔,並將與現行的「幼教準公共化」政策產生衝突。 (示意圖/buri@photoAC)

作者指出,2021年上路「新制育兒補助政策」可能無法有效處裡少子化問題,無法確實減輕父母負擔,並將與現行的「幼教準公共化」政策產生衝突。 (示意圖/buri@photoAC)

2020年也即將進入尾聲,馬上就要進入新的一年。而在2021年上路「新制育兒補助政策」,也就是蔡政府喊出的「0到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也將正式實施。然而,此政策卻可能無法有效處理少子化問題,無法減輕父母負擔,並且將與現行的「幼教準公共化」政策產生衝突,把幼教公共化的目標越推越遠。政府要救生育,恐怕不是「大撒幣」這麼簡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托育、幼教公共化」的正反意見

將幼兒托育與幼兒教育(以下簡稱幼托產業)公共化一直被視為解救少子化的良方之一,是借鏡於北歐國家的福利政策。藉由公共化的幼教產業,能降低父母育兒的經濟負擔,同時也能減輕照顧孩童的時間成本、精力等,就筆者角度而言,適合台灣普遍雙薪家庭的現況。

「幼教公共化」最大的推手為倡議性平的NGO團體(如:婦女新知基金會),主要訴求為協助婦女分攤育兒責任,將育兒成本與責任公共化等。在女性大量投入職場的時代,公共化的幼兒照顧能緩解他們的負擔。同時,也有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等倡議將幼教產業公共化,以提升對幼教從業人員的待遇,並非將幼兒教育的責任轉嫁給私部門。

而相反意見的則為私人幼托業者,幼托業者不只要面對少子化衝擊,政府的介入也將破壞市場價格,一連串的補助、收費管理、管制政策,大幅壓縮了私人業者平衡成本與收益的空間,自然不想加入「幼教公共化」。

對家長而言,立場正反皆有。有部分家長追求「幼教公共化」帶來較便宜的托育價格,一方面有家長則是追求更高品質的幼兒教育。在能力範圍之內,家長普遍追求環境安全、幼教人員素質、教學內容等。而更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則追求雙語,或具特殊才藝教學的幼兒園。但對於那些經濟狀況不佳,甚至是低收入戶的家庭而言,恐怕對「幼教公共化」就有很大的需求。

政府將幼托政策分為生育補助、育兒津貼、幼托公共化以及幼托準公共化。「幼托公共化」泛指0~2歲公共托嬰中心、2~6歲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和公共托育家園。對政府而言,推行幼教公共化最大的目標,就是要解決少子化問題。以下我們來看到台灣幼教公共化的現況,以及政府政策對幼托產業的影響。

台灣「幼教公共化」的現況

根據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度公立幼兒園與私立幼兒園的比例為3比7,私立幼托機構比例偏高,台灣離幼托公共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於2018年順勢推出「準公共化幼托服務」,鼓勵私人保母、私立托嬰中心、私立幼兒園納入政府管制,並對消費者(父母)提供補助金額,訂定從業人員薪資、收費價格上下限等,試圖以私人、政府管制並行的方式,逐漸推動「幼教公共化」。然而,「準公共化幼托服務」的推動,仍有以下問題:

1、影響托育服務的品質

「準公共化幼托服務」政策中,明訂托育機構的收費上限(公立幼兒園:2500元/月;非營利幼兒園:3500元/月;準公共化幼兒園:4500元/月),也訂定從業人員的薪資下限(29000元/月)。

受制於收費上限,須承擔高額租金、日常開銷的都會區幼兒園將難以入場;此外,非都會區的幼兒園則受限於薪資標準,考量成本之後也不會願意加入此計畫(根據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的統計,2017年私立幼兒園員工含園長,全國平均投保薪資每月25864元。雲林縣僅23385元、嘉義縣僅23100元)。以供需法則思考後便能推斷,破壞市場均衡的情況下,勢必會連帶影響「準公共化幼托」的服務品質。

2、準公共化退場潮?

依據〈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教保服務機構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第三點第一項第二款「準公共教保服務機構履約期間,園長(中心主任)、教師及教保員每人每月固定薪資總額應達新臺幣二萬九千元以上。中華民國一百十年八月一日以後,在園服務滿三年者,自服務滿三年之次月起每人每月固定薪資總額應達新臺幣三萬二千元以上。」

從上一點的資料中便可得知,私立幼兒園的從業人員薪資難以達到每月29000元的水準,更遑論在園服務滿3年後固定薪資應達32000元以上。而準公共化幼托政策即將上路滿3年,隨之而來會有多少業者無法達到標準,接著退出準公共化?如此一來,政府訂定的勞動標準便失去意義,除此之外,也將離幼教公共化的目標越來越遠。

3.教育資源不均

對於缺乏教育資源的偏鄉地區連私人的幼教機構都沒有,更不用說政府提供的公立機構。「準公共化」對當地而言不過是補貼政策的重蹈覆轍,不只無法解決教育上的差距,即使有了補助,當地的孩童也可能仍然無法負擔私立幼兒園的學費。長期以來公共幼托資源不足且分配不均,是無法單靠補貼政策改善這些問題。

「新制幼兒補助政策」帶來了什麼?

在2019年11月22日蔡英文總統於臉書宣布「0到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政策,該政策即將在2021年正式上路。育兒津貼將從2500元加倍成5000元,使用準公共化幼托的家長補助加碼1,000元,從原先6,000元增加到7,000元,補助年齡也從0到4歲擴大成0到6歲,政府看似佛心來著,但是魔鬼藏在細節裡,新制的補助政策卻可能摧毀先前「幼托準公共化」的努力,加碼的補助也不見得對家長有利。

20201202-總統蔡英文2日於中執會前發表談話,並接受媒體聯訪。(顏麟宇攝)
2019年11月22日總統蔡英文於臉書宣布「0到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政策,該政策即將在2021年正式上路。然而,作者指出,新制的補助政策可能摧毀先前「幼托準公共化」的努力,加碼的補助也不見得對家長有利。(資料照,顏麟宇攝)

1、補助漲幅的疑點

在新制幼托政策補助方案中,家長選擇自行照顧與使用準公共系統的幼兒園、居家保母的誘因差距縮小(從差距3500元到差距2000元),原本相差1倍的補助金額,如今也拉近不少。當家長缺乏金錢上的誘因選擇準公共化幼托,需求萎縮下,私人幼托業者便會缺乏加入準公共化系統的動機。這將會導致政府難以控管幼托產業訂價、幼托第一線人員的勞動品質,將可能導致上述的「幼教準公共化」系統崩壞。

2、補助補多少,私托業者就漲多少?

補助的提升可能讓私人幼教業者「變相漲價」,在補助調升後,隨之調漲學費或其他雜費、才藝費,形同「補助補多少,業者就漲多少」,政府一手拿出補助,業者一手收入口袋。因此,除了補助之外,政府也應該提出配套措施,解決私立幼兒園與消費者(家長)間的「資訊不對稱」,透明化幼兒園的收費與成本,而不是讓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變成圖利業者的手段。

結語:台灣生育政策的未來

在台灣追求「大政府」的觀念中,我們總期許政府能提供政策解決問題。然而,就上述問題中,我們了解到面對生育問題,恐怕不是一堆補助就能解決這麼簡單,推動「幼托公共化」的過程也會受到市場的重重阻礙。但筆者認為有幾個方向是不會變的:

第一,在台灣雙薪家庭結構下,為分擔家庭育兒壓力,建立全面的公共托育系統有其必要性,不只減輕育兒上的經濟負擔,同時能讓政府協助分攤育兒責任。

第二,政府必須掌控一定程度的市場與訂立幼托價格的主導權,透過更大量的準公共化模式使政府掌握幼托產業,讓準公共化的幼托機構能良性競爭,以維持教學品質、環境安全、教師幼兒比例等指標。

第三,打造平權職場環境,全面落實相關法案的執行,保障婦女能兼顧職場與育兒工作,提升女性生育誘因。

最後且最根本的,則是解決台灣總體經濟的困境。

*作者為台北大學公行系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