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五神無主」的國民黨兩岸焦慮

2020-11-25 07:10

? 人氣

國民黨在選舉失利後, 對兩岸論述的檢討裡, 也有非常進步的觀點。(顏麟宇攝)

國民黨在選舉失利後, 對兩岸論述的檢討裡, 也有非常進步的觀點。(顏麟宇攝)

爭寵選民

我說「五神」,而不是「六神」,因為國民黨在選舉失利後, 對兩岸論述的檢討裡, 也有非常進步的觀點。例如能夠建議跳脫統獨爭議的老套看問題,思索在兩極之間的可能性,雖不保證對兩岸的膠着狀態一定有解,不失為健康的嘗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是,有些國民黨人士在選舉的挫折下,好像覺得必須由選舉的角度分析和鋪陳兩岸論述。民進黨既然利用(尤其是年輕)台灣人的「雙重認同」,甚至「天然獨」,不絕對認同中國大陸,厭惡大陸對台灣打壓的傾向,動員選票勝出,國民黨一定要設法降低選民對中共的憂慮,以減低民進黨選舉文宣的力道。在這些人看來,絕對不能指出台海有軍事衝突的危機,更不能認為中共有任何解決台灣問題的危急感。不是如此,就正好增強民進黨厭共的宣傳。不僅從台灣人本身希望和平的自然傾向,而且由於據說是選舉策略的要求, 希望把中共對台灣問題的態度說得越是無足輕重,越是可以減低民進黨這方面的殺傷力。

2020台灣大選:民進黨競選總部開票之夜,蔡英文支持者比出3號手勢。(AP)
作者認為,民進黨利用(尤其是年輕)台灣人的「雙重認同」,甚至「天然獨」,動員選票勝出。(AP)

所以,國民黨應該寧願符合很多選民的希望,主張台海如果不是風平浪靜,至少也要認為中共太忙,任何對台的動作只是做秀。同時認為任何在自家人憂慮台海衝突情勢是「唱衰台灣」,「嘩眾取寵」,「無的放矢」,或「標新立異」。

我認為:把希望的情緒當做事實的闡述,是國安分析屢見不鮮的嚴重謬誤。而以掩耳盜鈴的分析,企圖分民進黨反共選民的一杯羹,只會是一廂情願,同時失信於中間選民,最终落得兩頭落空,把餅做得更小。

不過,兩岸問題的分析,面對這種抹黑,也許說破嘴皮也最多是半信半疑。於是,我只好運用國內一般論者最喜歡,最信服的辦法:請一些遠來的和尚尼姑助陣。

可能是山雨欲來的台海局勢

影響力很大的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一份2019年報告早就做出美國一般都接受的判斷:

「台灣海峽嚴重衝突的危險日益增加!」

20201030-空軍司令部表示,今有3架共機進入我西南空域,機型分別為運8電偵機、運8遠干機(見圖)、運8技術偵察機。(空軍司令部提供)
3架共機進入我西南空域,機型分別為運8電偵機、運8遠干機(見圖)、運8技術偵察機。(空軍司令部提供)

美國權威智庫蘭德公司資深研究員希斯 (Timothy Heath) 又觀察:「北京決心統一和台灣日漸對之失去興趣造成的衝突, 使台灣問題一直是最危險的燃點。近年來一些次要媒體威脅中共要武攻台灣,代表中國對台灣問題之沒有進展的挫折。」的確,不要以為只有美國會檢討對華「交往政策」失效。 如果40年來的美國對華交往政策面臨兩國不斷增加的競爭及對撞的考驗,半世紀來中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交往政策會沒有底線?我還以為中共處理香港「一國兩制」問題的粗糙是失誤。現在看來,也許中共已經認為:事到如今,沒有為台灣表現得細膩的必要了!?

衝突日增不代表美國就要跟中共「幹起來」, 有些傻瓜還以為台灣或許可以火中取栗。不要陶醉在美國一些反共狂熱份子對台灣言不由衷的「鼓勵」。這些人(包括一些在美華人)恨不得把台灣像一塊石頭一樣,撿起來砸向中國大陸,以逞自己意識形態之快。聽聽有些真正同情台灣處境和贊賞台灣成就的友好人士,他們從美國的長遠利益的角度如何看待台灣問題。例如,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的台灣專家李閣思教授(Shelley Riggers) 就說:

「雖然全世界都期望和平及民主地與中國大陸解決台灣的將來,但是大家並沒有意願阻擾台灣和中國大陸成就永久的和平(即便是統一)。台灣人現在很少人相信中共會提出能夠保持台灣民主制度的統一方案。但如果北京將來提出這樣的一個建議,台灣人可能也會支持。果然如此,這種安排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利益不造成衝突。」

2020年11月13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發表談話。(AP)
作者認為,台灣如果一方面倡議台美建交,另一方面卻主張台海依舊風平浪靜;一邊信奉「挺川保台」,另一邊卻呼籲中共不要改變台海現狀,這是相互矛盾。圖為美國總統川普。(AP)

台灣如果一方面倡議(乾望)台美建交,另一方面卻主張(希望)台海依舊風平浪靜;一邊信奉(希望)「挺川保台」,另一邊卻呼籲(盼望)中共不要改變台海現狀。這是相互矛盾,無法並存或實現的判斷和要求。在挑釁中國核心國家利益的同時,卻同時認為(希望)中國可以無動於衷,或忙中有失。這種國安評估和戰略問題重重。

或許我們也必須馬基亞維利一番,選舉要緊呀!不能指出台海風雲的實情,讓民進黨又可以炒作反中情緒,控制選票啊!在覬覦政權的同時,國民黨不要以為全世界只有自己在設法鞏固權力。台灣不能相信有某院士所謂的以台灣看(因此必然看不清)世界的「同心圓」說。沒有任何負責而希望掌權的美國政黨敢提出「台美建交」或甘冒台海武裝衝突的戰略。也許吳釗燮部長真的是卓越務實的外交家,鄭重聲明沒有規劃「台美建交」,但我敢大膽假設:是美方特別交代不得無事生非。更重要的是:沒有任何中共領導人能在台灣問題上出什麽差錯而能繼續掌權。從周圍的大脈絡觀察和思考台灣問題,而不是以台灣看世界 (甚至看不到世界或不必看世界), 才是正辦。

族群衝突的兩極負面情緒反應

從族群衝突的研究看來,不論事實是否如此,認為 (或寧願認為)台海風平浪靜是可以理解的。粗略地說,對立的兩方通常只有接觸與迴避兩種反應。迴避的反應表現在:漠視,退縮,等待或綏靖。蔣經國對鄧小平一國兩制提議的「不接觸, 不談判,不妥協」是經典。認為或希望台海一直平靜是典型的罔顧事實。認為中國大陸問題重重, 或習近平面對重大反對勢力,中共可能瓦解。如果沒有堅強證據,那是迴避問題之下的「等待」。即使是「不獨,不武」, 也最多是迴避反應不得不釆取的「綏靖」。這些都不是直接面對而設法解決衝突或衝突可能的積極策略。

20191227-蔣經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作者認為,迴避的反應表現在:漠視,退縮,等待或綏靖,前總統蔣經國(見圖)對鄧小平一國兩制提議的「不接觸, 不談判,不妥協」是經典。(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另一方面,以面對問題,採取解決的步驟可以是:衝突,妥協,仲裁 及談判。現在兩岸既無仲裁或談判,雙方對許多議題 (例如主權觀念)又不肯妥協,剩下的不是極可能導致戰亂的衝突,那又會是什么?

所以,在兩岸的互動一系列反應的光譜之中,有從自力救濟 (武力,報復),廽避 (退縮),得過且過 (不理不睬),談判及利用第三方的調解, 仲裁, 到裁判的應對方式。兩岸族群衝突是七十年來的存在事實,事情不會因為台灣方面寧願迴避問題, 得過且過,迫使或誘使中共也有同樣的反應,置之不理。

寫到這裡,我要特別聲明:國民黨對我無恩;民進黨跟我無仇。我作為一個知識份子分析局勢,不是眼高手低的謀士。民進黨中如果有高人認為我的分析還算中肯,從族群衝突應對的光譜中看來,那民進黨目前對兩岸局勢大部分的反應也沒有什麽高明,只是迴避退縮,或心存僥悻(時間在我們一邊?幹起來?分崩離析?)的等待而已。

啊!不要忘了那個討厭的英國「戰爭販子」

談到國安判斷,不得不提英國的邱吉爾。他固然有他的缺陷,但有一段經歷, 雖是與台海的情況脈絡有別,但寓意則一。邱吉爾出身貴族世家,26歲就當選國會議員。1930年之前,幾乎當過保守黨和自由黨組閣時的所有重要職位,包括權位僅在首相之下的掌璽大臣。但是由於成了英國在達旦尼爾海峽進攻土耳其失利的代罪羔羊而失勢。尤其是他在1930年後, 看到納粹德國的真正意圖,一路疾呼英國重整軍備。被打成一味冒進,不可信賴的「戰爭販子」,成了政治孤鳥。直到二戰爆發,英國人才意識到他的高瞻遠矚,1939成了帶領英國收拾殘局的首相。

英國一代名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談到國安判斷,不得不提英國前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在幾乎是十年期間,他的事後看來是常識的警告,罄竹難書。例如,1936年11月,看到德國納粹撕破凡爾賽條約,重占萊茵地區,極力重整軍備,英國政府卻下不了決心增加國防預算。於是他嘲笑當權者:

「內閣無法下定決心,或者無法要首相下定決心。所以他們繼續奇怪的矛盾:決定不做決定,決心不下決心,以頑固為機靈,以无为為利落,揭盡所能變得無能。所以,我們在用對英國重要(也許是關鍵)的歲月,繼續準備讓蝗蟲來蠶食。」雖是曲高和寡,卻不幸一語成讖。

當時的首相鮑爾溫事後自己解嘲:「假定我在全國到處宣揚,德國在重整軍備,我們也要建軍,有人真的以為這個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家會響應我的號召嗎?我無法想象任何事比之更可能保證敗選。」看來,國民黨不願坦然面對現實,卻汲汲於操弄短線選舉。堅信這個愛好民主的台灣,在聽到兩岸必須積極和解的主張,保證懲罰國民黨敗選。鮑爾溫地下有知,必感吾道不孤。

時空雖然不同,教訓似曾相識:台灣的一些高談闊論的行家好像認為:迴避就是因應;烏雲像是晴空;希望即是現實;民粹指導研判;選民變成領導 ;選舉等同兩岸。

希臘神話中有位在特洛伊 (Troy) 的女神卡珊德拉 (Cassandra)。神給了她準確預言將來的能力,卻同時咒詛她的預言沒人相信。所以,她警告特洛伊人:希臘終將消滅特洛伊,卻受到所有特洛伊人的嘲笑。特洛伊人無視她的預言,興高釆烈地將希臘人留下的木馬迎入城中, 導致特洛伊亡國,而卡珊德拉也和其他宮女一樣,自殺身亡。台海已經向越發衝撞的方向傾斜,我不知道國民黨是要選擇相信邱吉爾式的忠告呢? 還是堅拒卡珊德拉的預言?

政治是一種向選民展示願景的志業

德國一位大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 很有名的一個研究,是對現代官僚體系的分析。他認為官僚組織依規範及形式,上下節制,像一部有效率的機器。甚至亡國了,戰勝者同樣可以接手既存的官僚體制運轉。這個理論當然已經受到很多批評。不過,他特別指出:領導官僚機器的頭頭, 絕對不是或不能是像螺絲釘一樣的官僚組織中的小吏,戰戰競競,亦步亦趨;依規章辦事,看臉色決定。領導必須有一定的胸懷和理念,才能支撐官僚組織於不墜。企業的領導,政治領袖,通通不能是官僚型的角色,否則官僚組織一定潰敗。所以,任何有一點創投實務經驗的投資者,除了研究企業分析的市場,規劃,技術,競爭等之外,一定要了解並相信企業的領導有值得信賴的眼光及願景,對企業未來的走向有一定的確信。沒有這樣的領導,任何企業都不可能成功。政黨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官僚組織。但是,政黨不能沒有視野開闊的領導。而我情願相信以極大熱情投入政治的活耀份子,志不在是官僚機搆裡等因奉此的小咖。政治是一種志業,既不是「專業」,更不會只是「職業」。

但韋伯進一步指出: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政治領導必須防範權力的誤用。他或她既然選擇從事政治,必須克服與之俱來的「權力」和「虛榮」的引誘,務實地看待問題。所以,他在著名的「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演講中說道:「從事政治最大的罪惡是不能超然。」政治志業的困難和挑戰,在能就理想和實際做出一定的平衡。既不能脫離現實,更不能失掉願景。從未來的憧憬(兩岸;國安),調整當下的策略 (選舉)。既要體察民情, 更需鼓動風氣。

這才是把政治真正作為一種志業的格局。

論證一大堆,教訓很簡單:事實判斷不能一廂情願;族群共處不可迴避退縮;國安戰略不在順應民情;政治志業不是民意調查。英國那位「戰爭販子」的際遇已經清楚表明:那一天選民在面對現實之下醒覺,不管哪一個「順應民意」或「玩弄民意」的政黨,終將被選民所唾棄。

*作者為律師/教授。哈佛大學法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