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今年是美國老人最後的感恩節?

2020-11-23 07:00

? 人氣

作者指出,疫情不只威脅人的生命,也改變了人際關係。疫情使得開展友誼的老式的理想做法變得困難,更使人們失去了親密關係需要身體親近的期望。(示意圖/Joshua Kehn@flickr)

作者指出,疫情不只威脅人的生命,也改變了人際關係。疫情使得開展友誼的老式的理想做法變得困難,更使人們失去了親密關係需要身體親近的期望。(示意圖/Joshua Kehn@flickr)

紐約市的公立學校系統從11月18日關閉,這顯示第二波冠狀病毒的到來。紐約市仍在災難性的春季復甦之際,之所以斷然關閉學校,是因為在7天的滾動平均值上達到了3%的測試陽性率。紐約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Bill de Blasio),他曾是美國首位重新開放學校的大城市市長。因為疫情再度惡化,只好宣布「直到下個月或更晚才可能重新開放學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稍早,川普總統新冠防疫顧問阿特拉斯(Scott Atlas)批評防疫封城或鎖國將「疏離人們」,他呼籲民眾今家中年長親人一起過感恩節,「因為對很多人,這是他們最後一個感恩節」。他強調與家人團聚才像個「完整的人」,阻擋新冠疫情不是唯一要務。阿特拉斯的說法,與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的建議完全相反;佛奇要大家對社交聚會提高警覺,特別是家裡長者染疫的風險很高,除非很有把握自己接觸的人沒感染到新冠,不然寧可犧牲聚會。

疫情不是美國人認為最重要的議題

美國人很重視感恩節,這一天在遠地工作居住的子女,都會儘量趕回家與父母團聚,很像華人的除夕夜。阿特拉斯的「最後一個感恩節」之說頗為嚇人,但美國的新冠疫情一直沒有好轉確是事實。川普在任總統的一兩個月期間不太可能採取其他措施來控制新冠;疫苗和拜登政府也都不會很快到達以扭轉目前的浪潮。接下來的幾個月美國將是黯淡的。

美國人今年會怎麼過感恩節呢?親情友誼重要呢?還是生命更可貴呢?自三月以來的幾個月中,許多美國人習慣了大流行的恐怖,他們亢奮地關注選舉的後果,他們仍然計劃著假期要到哪兒玩。據美國媒體《今日美國》與薩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合作的一份民調,調查究竟美國人關心什麼議題。結果顯示,美國人認為最重要的議題是經濟與工作機會,這也正是川普可以拿到那麼多票的原因。其次他們關心的依次才是疫情處理、對候選人的信任,以及健保問題。而此次美國總統川普猛打中國的外交策略,在美國人關心的外交議題僅占1.9%,可見一般美國人連川普為啥要對中國刀刀往死裡砍,這跟他們會不會失業有多麼緊迫的關聯,大概也不甚有感。至於在軍事上,中國的威脅、南海的危機、台灣的前途,大多數的美國人根本不在乎,那就不必太驚奇了。

還有甚麼更要緊的事需要見面,需要擁抱呢?

疫情不只威脅人的生命,也改變了人際關係。疫情使得開展友誼的老式的理想做法變得困難,包括家庭聚會、旅行、參觀博物館、餐館和酒吧,連醫師都利用視訊為病人看病,新冠大流行也使我們失去了親密關係需要身體親近的期望。不過,友誼與親密關係一定要靠親身的接觸才能建立維繫嗎?

數十年來,互聯網無處不在,通過Line、Facebook、Instagram等來實現遠距離的友誼已經成為可能,但這些看起來像是虛擬的友誼,仍然被衛道之士嗤之以鼻,認為它並不是真實的東西;但這種新的人際關係有時卻比真實還要真實。親情和友誼是一種情感上的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關係可能在「空中」傳播嗎?抑或是需要親身進行認真地對話與接觸,才能建立起友誼,才能聯繫親情呢? 如果美國人的感恩節和中國人的除夕都不必回家和父母團聚,只要透過社群網站互道平安,那麼人與人之間,還有甚麼更要緊的事需要見面,需要擁抱呢?

新冠大流行重塑了友誼的意涵

新冠大流行重塑了友誼的意涵。不是變好;也不是變壞。紐約布魯克林的作家伊娃·哈格伯格(Eva Hagberg Fisher)說;「取而代之的是,它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使良好的關係與人際親密關係脫鉤,並為友誼的發展開闢其他途徑。這些教訓可以改善我們現在和以後的關係。」換句話說,新冠不是改變我們對友誼的定義;而是讓我們重新思考友誼,包括親情是甚麼東西?是怎麼回事。

「現在,人與人的關係都是變得遙遠的,這是一件好事。」伊娃·哈格伯格是《如何被愛:拯救生命的回憶錄》(How to Be Loved : A Memoir of Lifesaving Friendship)一書的作者。她的孤獨青春,到處追尋友誼。在30歲時,她大腦中的腫塊破裂了,腦外科手術只是漫長旅程的開始,生病迫使她最終承認了長期被壓抑的事實:她很脆弱,需要幫助,並且渴望成長。她第一次需要真正的友誼。

《如何被愛》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孤立的人的生活如何被撕裂,然後通過友情被輕輕地縫合在一起,以及隨之而來的許多傷痕的恢復。它探索了生活在不斷聯繫的時代中我們許多人感到的孤立;「我們的野心有時如何使我們與眾不同,而不是使我們團結在一起;以及一個充滿愛心的靈魂所提供的簡單的甜甜圈,如何成為使生活變得有價值的精髓。」伊娃用充滿同情心,痛苦,恐懼和我們內心深處的秘密真相的華麗散文寫信,講述了教她成長和敞開心胸的朋友們,以及無情的痛苦如何能夠帶來最大的快樂。

友誼從來就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無私、聖潔、簡單

新冠的流行已經縮小我們的社交圈,但這也使人更加意識到社交生活的動態。人們可以去的地方更少了,這限制了我們平常所看到的人。我們的友誼可能仍然是情感的中心,但它似乎已經不限定是在我們的「身體上」的生活;現在友誼佔據了空間的邊緣。

現代人的交友相較於舊世代的交友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友誼的建立與維繫方式已經是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無法想像的了。如果你正好有機會問起身旁的年輕情侶:「你們是怎麼認識的?」你得到的答案很有可能是網路的社群網站。培根的名篇<論友誼>,只有談到友誼的重要:「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的朋友和友誼那才是一種純粹而可悲的孤獨;友誼的功能:「友誼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把心中鬱積的各種情感和縈繞的心事宣洩和釋放的渠道。」「友誼可以把感情中的急風驟雨變成麗日和風,也可以把理智的混沌黑夜變成明朗白晝……」。培根所言的友誼對現代人而言是奢侈的,一輩子碰不上一兩個。

事實上,友誼從來就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無私、聖潔、簡單。當有人說,「某某人是我的朋友」時,它指的可能是此人在Facebook上「他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偶爾會在你的帖子上「按讚」的那個人;沒有人會把它理解成他們彼此是「生死之交」。友誼甚至可以脆弱到用幾個錢就拆了穿。馬克‧吐溫 (Mark Twain) 不也說過:「友誼的神聖熱情是那麼甜蜜而穩固、忠實而持久的性質,如不開口借錢,那是可以持續一輩子的。」(The holy passion of friendship is of so sweet and steady and loyal and enduring a nature that it will last through a whole life-time, if not asked to lend money.)

不把錢借給你的人,就算不上朋友嗎?

錢,不是紙張,也不是金屬板;它的名字叫做「信任」,馬克‧吐溫的這個警語並非告訴世人,那些不把錢借給你的人,就算不上朋友;更不是告訴你願意把錢借給你的就一定是朋友。借錢這個行為,是要別人所累積的「社會信任額度」挪來給你用,天下多的是借出去的錢要不回來的,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要「一談錢就傷感情」,這表示你跟此人彼此不只在跟借錢有關的這碼子事談不上來;其他能談得上的事可能也不多。直白地說,你們的關係談不上是朋友關係,最多是比陌生人好些的關係。你會無緣無故借錢給一個陌生人嗎?

這麼說,好像世人都在巴結有錢人,交朋友先看社經地位,雖然世俗上這也沒錯,但是大家比來比去,總有個你高我低,你下我上。如果大家都想攀交有錢人,那麼真正相對的富人要跟誰交朋友呢?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另有一說:「好朋友的雙方都認為自己稍優於對方之時,友誼得以長久。」(Friendships last when each friend thinks he has a slight superiority over the other.)可見對富貴之人而言,他們交友的快感來自炫富炫貴,如果借出一點小錢,可以得到一丁點施捨的樂趣,他們偶爾也會有此善舉。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一種跟霧差不多的關係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一種跟霧差不多的關係。在若即若離的情況下這種關係可以保持在零度以上;倘若彼此形影不離,二者的關係就只可能依靠不息的戰火來維持了。這種現象在親情及夫妻關係中最容易看見。

著名的小說《金銀島》的作者,蘇格蘭小說家斯蒂文生(R. L. Stevenson 1850 -1894)說:「假使從最低的水準來評價婚姻的話,我們可把它看成是一種被警察承認的(男女間之)友誼。」 (If we take matrimony at its lowest, we regard it as a sort of friendship recognized by the police. )這跟華人常說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雖有天壤之別,但對夫妻相處也算是警語。其實,不只婚姻關係,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必須小心經營,並非天天膩在一起才能成為好朋友、好夫妻。

新冠為此下了新的註腳。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在家遠距工作,因此和另一半在同一個空間相處的時間變長,也導致引發離婚的摩擦變多。近來,中國大陸、日本、美國的離婚率都暴增。很多夫妻在「封城解禁」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請離婚。根據日本《朝日新聞》,一家在東京都的婚姻諮詢中心,最近一個月的案件數增加了20%。英國一位女創業家在經歷了痛苦的離婚後,想要讓離婚變成一個更「平和」的過程,創辦了一家「線上離婚」公司。

吵架,示意圖。(取自pixabay)
作者表示,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在家遠距工作,因此和另一半在同一個空間相處的時間變長,也導致吵架、摩擦變多,最後離婚。(取自pixabay)

友誼、愛情、親情的本質並不華麗

現代生活中,不只夫妻關係有了丕變,親子關係也變得疏離。王爾德(Oscar Wilde)說:「現時很少父母重視兒女對他們說的話,尊重年輕人的舊式作風正在迅速消逝。」(Few parents nowadays pay any regard to what their children say to them; the old-fashioned respect for the young is fast dying out.)

美國幽默作家金‧哈伯德(Kin Hubbard,1868-1930)說得更入骨,他說:「常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裡的舊式母親,如今有了個想知道自己的母親在哪裡的孫子。」(The old-time mother who used to wonder where her boy was now has a grandson who wonders where his mother is.)舊時是遊子不還鄉,現在是父母離了婚的孩子沒有娘。前述百年前的智者似乎都看見了友誼、愛情、親情的本質,可見它並不華麗,不是蛻變而來的,也不是因為互聯網而產生的;而是人性使然。

把每年過的感恩節,每年的過年當作最後一次

最新疫情顯示美國確診人數累計已超過 11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來到25.2萬人。全球染一人數5600萬人,其中有134萬人因新冠喪命。雖然疫情的控制非常重要,但阿特拉斯(Scott Atlas) 說得也沒錯,「阻擋新冠疫情不是唯一要務­」、「與家人團聚才像個完整的人」。我們都應該把每年過的感恩節,每年的過新年,當作「最後一個感恩節」、「最後一次過新年」。新冠帶給人類的不只是死亡的威脅,也提醒大家重視人與人的關係的改變,提醒大家重新建造以互助做為基石的新世界。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