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靠別人?台灣戰力零,句點

2020-10-08 06:10

? 人氣

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發言稱「國軍戰力零」引發爭議。圖為國軍漢光36號演習發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資料照,國防部提供)

前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發言稱「國軍戰力零」引發爭議。圖為國軍漢光36號演習發射雄風二型反艦飛彈。(資料照,國防部提供)

印象所及,每一次民調顯示年輕人「作戰意願」與「當兵意願」相互悖離時,輿論都要談一圈關於國軍戰力的問題,以及美方唱衰的意見,然後這種談論都是無疾而終,致使一個大問號始終高懸於台灣上空: 台灣能戰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曾當過兩年兵的庶民而言,答案早就不證自明: 台灣不能戰。至於那些只當四個月兵的,你們玩兒得盡興嗎?

在兩蔣時代,台灣曾經被美國人形容為「民族主義的福爾摩沙」,滿滿的戰鬥意志與反共熱情。不過,在經濟奇蹟帶來好日子以後,以感受論,台灣人民危機意識下降的速度與經濟起飛的速度恰成正比。這很正常,好日子不過幹嘛打仗呢?

我們與全民皆兵的以色列不同之處在於,中東猶太人一直處於動盪的地緣政治裡,兩岸,至少在對岸改革開放以來,歷經40年各自求發展的和平時期。主要的原因在於中美關係向好,台美關係遭到壓抑,台灣毫無可能再以熱戰形式反共,這是物理上的面向。

在思想的面向上,有了經濟基礎後,得以追求自由主義與民主體制,在對岸的語境裡,這是建築於「底層條件」的「上層結構」。

自由主義毫無疑問地產生了個人主義,個人主義順理成章地茁壯了功利主義,個人的幸福快樂才是庶民的主要追求,因此社會揚棄了集體主義與民族主義,這兩項群體特質被粗略地打包為「威權主義」。然後就是一陣高舉進步價值的熱風,談人權,尚多元,重環保等等,「富貴主張」紛紛出籠。

理智的菁英應該很清楚,這一切若無經濟基礎,都無從存續發展。有意思的是,至少20年,台灣經濟對大陸的的依賴度有增無減,換黨執政不但無力改變此結構,甚至更形傾斜。故而台灣根本不具備自我防衛的物理條件,對岸只需切斷經濟輸血,一切就成定局。

有人會說,大陸打擊台灣經濟,於己不利,因此不會,這看法是有道理的,卻也有點傻愣,如果我說,北京真想擺硬,窮台策略太慢,夜長夢多,不如一週武力了結,這麼說大家比較安心嗎?

說白了,台灣民心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僥倖心態」而已,僥倖心態就是評估一個社會能不能戰的明確線索。

僥倖心態如下:

1. 認為美國會出兵協防。2. 認為對岸因諸多因素不敢打。3. 認為大陸需要台灣的科技產業鏈,所以不敢經濟制裁。4. 認為國際會集體干涉。5. 認為有「台積電神山」對岸會投鼠忌器。

以上諸般,不能說都是無稽之談,但正因其有幾分道理,以致形成足量的「反共文宣」,養出了民眾普遍的僥倖心理。

既然心存僥倖,年輕人當然樂於表態「作戰意願」 —— 反正機率很低。已除役的中老年人更不必說了 —— 別人上戰場保護我的快樂幸福,剛好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