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素樸的靈巧—初見赫爾辛基機場

2017-08-03 06:40

? 人氣

作者表示,赫爾辛基機場讓人覺得很親近,就像個很有設計感的大火車站。(圖:Andrzej Otrębski @維基百科/CC BY-SA 4.0)

作者表示,赫爾辛基機場讓人覺得很親近,就像個很有設計感的大火車站。(圖:Andrzej Otrębski @維基百科/CC BY-SA 4.0)

北歐之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赫爾辛基機場,全名是赫爾辛基-萬塔(Helsinki-Vantaa Airport),這是因機場位於首都衛星城市萬塔而得名。與其他國家的首都機場相比,赫爾辛基機場空間不大,出境與入境同一個區塊,在這裡轉機迅速,據說35分鐘內即可完成轉機手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赫爾辛基飛來飛往的航班頻繁,2016年旅客量即有1718萬人次,飛機降落次數高達8.2萬次,如此龐大的運量卻能有條不紊,歸功於清楚的指標及動線設計,以及高效率的行李處理。

經過十六、七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從荷航班機下來,步伐沉重,然而順著清晰友善的指標系統,走沒幾步就出了機場,感覺輕鬆許多。也許因為只在一、二樓進出,赫爾辛基機場讓我覺得很親近,就像個很有設計感的大火車站。百無聊賴等候提領行李之際,環顧機場的空間擺設,以及四周的免稅店,最能吸引我注意的是Iittala的設計風格。

這個品牌的起源可追溯至1881年芬蘭南部一座同名小鎮的玻璃工坊,1930年到1940年代早期,被尊稱為北歐現代主義之父的芬蘭建築師Alvar Aalto及妻子Aino Aalto等先驅參與設計,並且引導Iittala品牌發展,他們強調作品應該要經過巧思的設計及創新,且適合每個人使用,這種觀念與想法也成為Iittala的設計哲學。littala新的美學觀和實用性概念,逐漸影響了芬蘭的玻璃器皿等居家用品設計,從最基礎的切割水晶開始,呈現現代化的簡約風格。

littala算是芬蘭國寶級百年居家工藝品牌,在全球約有200家店櫃,其中將近5成位於亞洲,但旗艦店及亞洲第一間Iittala全新設計概念店都落腳在台灣,應該是看準了後現代主義拼貼文化當道的台灣,比較有設計眼光及生意頭腦。本土版的Iittala論空間擺設與展場規模,比起芬蘭本尊旗艦店毫不遜色,展示風格也大異其趣。

 

Holiday essentials. #giftswithcharacter #iittala

Iittala(@iittala)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赫爾辛基機場讓我多看一眼是它的廁所,搭長途空中巴士的旅客下飛機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尋找廁所。赫爾辛基機場整體聲音設計頗具巧思,廁所裡可聽見鳥叫聲,男子來去匆匆,也許不太注意這些細節,就算聽到也以為是戶外傳來的聲音,壓根沒想過機場怎會出現蟲鳴鳥叫。

細心的女性則能憑著敏銳的觀察力,左顧右盼,尋找小鳥叫聲是從何處來?後來才發現是由廁所裡的音響喇叭傳出。這樣的一個小設計,讓外國遊客對大自然資源豐足的芬蘭,有了初步的體驗。

我不禁想起日本的廁所的另外一種設計,與赫爾辛基機場廁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個設計的發想是因為女生旅遊時,喜歡結伴上廁所,邊走邊聊,進入廁所後,原來嘰嘰嘰喳喳的聲音突然間安靜下來,只剩下使用者的流水聲,為了避免這個尷尬時刻,「有禮無體」的日本人發明了「音姬」,讓上廁所的女性方便時,藉由流水聲遮掩不必要的雜音。有趣的是,最近有日本網友自行開發了男版音姬,稱為「音將軍」,只要按下按鈕就會發出軍隊出征的螺號聲,在網路上獲得一片好評,可能很快商品化,讓使用日本廁所的人見到這種「奇景」。

從公共空間及指標設計即可見一個國家、城市的人文素養及生活美學。赫爾辛基是2012年世界設計之都,首都機場就是具體的例證,簡潔的空間設計,色彩明顯的指標系統,以及人性化的動線規劃,讓這個小而美的機場充滿效率,又饒富趣味。機場的整體設計,包括大廳、航空公司候機室,乃至商店品牌的選擇,都可以看出芬蘭國家工藝、文化及創新能量的展現。

同樣的美學設計也出現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從台北經過14個小時的飛行,在阿姆斯特丹機場疲憊地拖著手提行李準備轉機前往赫爾辛基時,一個懸吊在空中,高約三百公分的大圓鐘吸引了我,圓鐘裡除了時針與秒針,還有一個藍色人影狀似進行內部的清洗,這個「工人」就如分散在機場各處忙碌的勞動者,不會吸引任何過往遊客的目光,我第一眼接觸這種時鐘奇景,也以為是一個工人正清洗鐘面,或調整時刻。然而,再聚神ㄧ瞧,「工人」一下塗掉長短針,隨即又重新畫上,如此反覆相同的動作,原來這是荷蘭設計師馬丁巴斯(Maarten Baas)的行動藝術「實時」(Real Time),用抹布塗掉時針分針,似乎是為了洗去時間,再重新畫上此刻的我。這樣的展演方式是從現實生活取材,再重新創造成為機場景觀的一部分。

赫爾辛基機場。(邱坤良提供)
阿姆斯特丹機場。(邱坤良提供)

台灣媒體這幾年經常報導年輕人參與一些國際性的科技或設計類競賽、展覽,得到很好的評價,甚至取得優異的成績,可惜這些成果似乎未能有效累積與充分展現,設計師與藝術家的傑出表現,無法轉換成國家整體的形象。

機場作為國家的門面,攸關外國人進出陌生國度的第一印象,但臺灣機場的文化性很少被討論,經常被檢討的都是一些工程或行政上的缺失,例如機場空間建築漏水,甚或地面淹水,以及機場商店營運不佳的問題。

台灣的機場文化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例如提供更多的機會給有創意的年輕人,讓他們能夠具體發揮所長。交通部應在傳統的商店招標及營運的利潤思維之外,重視機場文化性的附加價值,與文化部等部會攜手合作,在機場保留一些空間,讓藝術家及設計師可以發揮創意。有了創新與實踐的平台,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會運用他們的眼光與智慧,尋找台灣真正的特色,而不只侷限於原住民歌舞、客家花布或各種民俗活動。臺灣的機場也將成為文化、美學及活力展現的實驗場域。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