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勿讓台海出現「十月驚奇」

2020-10-01 07:10

? 人氣

外交部長吳釗燮(見圖)接受「全國公共電視台」(NPR)專訪時表示,會持續深化台美雙邊關係,但目前不會尋求建立全面外交關係。(資料照,盧逸峰攝)

外交部長吳釗燮(見圖)接受「全國公共電視台」(NPR)專訪時表示,會持續深化台美雙邊關係,但目前不會尋求建立全面外交關係。(資料照,盧逸峰攝)

美國大選已進入關鍵的10月,現任總統共和黨籍川普與代表民主黨出馬參選的拜登,兩人的競爭已呈現白熱化。近期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度略占上風,川普則除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美國國內也陸續傳出許多對他不利的報導。例如,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近來數度在川普的競選活動發言,如此公然政治表態,不僅超越過往美國國務卿支持時任總統的行為程度,也引發違反聯邦法律的疑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認為,即將在9月29日登場的競選辯論,對於選戰具重大影響。川普的爆發力雖不容小覷,但讓人意外的是,看來溫文儒雅的拜登日前在造勢場合中,對川普的抨擊刀刀見骨,產生極大殺傷力。拜登拿四年前川普的「美國第一」大做文章,指川普任內美國的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火燒森林面積、颶風肆虐、種族暴亂傷亡等,都是名列「第一」;且身為總統,川普在美國歷史上的說謊次數,也破了「金氏紀錄」。

距離大選不到40天,川普已展現這場選戰「非贏不可」的姿態。他在9月23日的一場記者會上,被問到是否保證將和平轉移政權,川普回答:「我們必須看看接下來發生什麼事。你也知道,我一直在抱怨郵寄選票,這根本是場災難。」郵寄選票是小事,假如出現「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那就是大事,就會為和平轉移政權添加變數。

「十月驚奇」是美國選舉過程中使用的術語,它指的是在投票前的關鍵時刻,那些自然發生或人為刻意製造、足以撼動選情的突發事件。「十月驚奇」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的總統選舉,時任尼克森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於當年10月26日宣布:「我們相信和平即將來臨」,並公告了草擬的越戰停火協議。這件事通常被視為最早的「十月驚奇」,但因當時對手太弱,尼克森早已穩操勝券,故對選舉結果沒有產生重大影響。

2017年10月10日川普總統在華盛頓會晤前國務卿季辛吉。(美聯社)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左)1972年10月公告草擬越戰停火協議,在當年造成「十月驚奇」。(資料照,美聯社)

另有一說認為,「十月驚奇」源於198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也是《紐約時報》首次使用這個詞彙。1979年爆發了震驚全球的德黑蘭美國大使館人質被挾持事件,當時積極尋求連任的卡特總統,想透過外交管道尋求人質儘早釋放;而共和黨候選人雷根的陣營,則擔心伊朗突然釋放人質,會使整個選情翻轉,故也透過祕密管道與伊朗協商,確保人質不會在選前獲釋。事後看來,雷根陣營成功化解了一場「10月驚奇」。因雷根在11月擊敗卡特贏得大選,52名人質則在2個月後雷根宣誓就職當天獲釋。

上述2個實例顯示,無論是當前美國的執政黨或在野黨,都以創造「十月驚奇」來達成各自勝選的目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