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歷史教育不該是政治角力的一環

2020-09-27 06:30

? 人氣

歷史教育從來都不該是政治角力的一環,作者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是記取過往歷史的教訓、知道自身文化的根由、正視自我,而非用來撕裂族群、分化你我。(資料照,余志偉攝)

歷史教育從來都不該是政治角力的一環,作者認為,學習歷史的目的是記取過往歷史的教訓、知道自身文化的根由、正視自我,而非用來撕裂族群、分化你我。(資料照,余志偉攝)

清朝學者龔自珍言:「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或許這句話能從歷史課綱的改動,看出一點端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的歷史學系教授在我大學第一堂歷史課便告訴全班同學:「你們在大學以前學習到的歷史,並不是歷史!充其量只是公民教育的一環而已。」當時的我對這一段話不以為意,甚至可以說是不以為然,卻在之後伴隨著歷史課綱的改動,包括:日治與日據、中國史改為東亞史等,深深意識到歷史教育僅僅只是被當權者當作操弄國族認同的工具而已,但是當權者忘記了,忘記了在以前只有一綱一本的教科書之下可以有學生發起的野百合運動、一直都是中國史的課綱卻孕育出下一代的天然獨,歷史該是徬徨者的領導、犯錯者的良藥,而非一方的代言者。

歷經七天佔領教育部,反課綱學生於8月7日撤場,晚間10點後,教育部除文宣、塗鴉繼續留著外,學生已撤出教育部。
歷史該是徬徨者的領導、犯錯者的良藥,而非一方的代言者。(資料照,曾原信攝)

台灣是一個海島,是一個多元包容的小島,以整體歷史脈絡來看,從南島語族遷徙來到我們的家鄉,而後伴隨著歐洲地理大發現,西班牙人、荷蘭人隨後而至,到了後來明鄭、清領的政權轉移,再至日治、民國,這當中不同國家、不同的民族,經歷了好幾次的流血、好幾次的更迭,唯一不變的是台灣人的堅韌以及兼容,而唯有正面面對自己的歷史、文化甚至是語言,才能真正正視自己的國家。

歷史教育從來都不該是政治角力的一環,《詩經‧大雅‧蕩》曰:「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鄭玄箋曰:「湯誅桀也,後武王誅紂。今之王者,何以不用為戒!」學習歷史的目的,該是記取過往歷史的教訓、知道自身文化的根由、正視自我,而非用來撕裂族群、分化你我,或許未來歷史教育可以從更多元的角度切入中國史,而非一昧去中國化,讓承先啟後完整的中國政制史變成散落不齊的殘章,在當中帶入更多不一樣的觀點,讓學生加以思考、思辯,才該是歷史教育最重要的事。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4日清晨探視反課綱學生(民進黨記者聯誼會)
或許未來歷史教育可以從更多元的角度切入中國史,而非一昧去中國化,讓承先啟後完整的中國政制史變成散落不齊的殘章,在當中帶入更多不一樣的觀點,讓學生加以思考、思辯。圖為反課綱運動。(資料照,民進黨記者聯誼會)

*作者為非政府組織專案專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