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中國宜做戰略性收縮

2020-09-26 06:50

? 人氣

作者認為,中國若能從權力的擴張調整為權力的收縮,無論在國際上的權力伸張抑或國內的黨權管治,都克制、自抑、節縮,則也是一種戰略性轉進。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作者認為,中國若能從權力的擴張調整為權力的收縮,無論在國際上的權力伸張抑或國內的黨權管治,都克制、自抑、節縮,則也是一種戰略性轉進。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中國面臨國內外反制,應戰略性收縮,設法化敵為友,減少對抗,才是可大可遠的調適之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界正在變盤,潮流正在轉向,中國在劇變中迭遭挑戰,意志的貫徹四處碰壁,還能處變不驚嗎?

中國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懸為國家發展總目標,據此在對內對外全方位領域制訂行動綱領。短短七八年間,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份量大幅翻轉,中國人的尊榮感和自信心快速攀升。但在強勢崛起的過程中,遭逢的反彈與遏制力量同步升高,在國際上出現八方風雨驟襲北京的煎熬,在內部則面臨治理威權受挑戰、政策目標受抵制的窘境。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錄製影片在聯合國大會總辯論上發言(AP)
短短七八年間,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份量大幅翻轉,中國人的尊榮感和自信心快速攀升,但在強勢崛起的過程中,遭逢的反彈與遏制力量同步升高。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美國首先發難。從貿易戰、科技戰到外交戰,戰場急速擴大,戰火急劇蔓延,邁入「新冷戰」在所難免。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從貿易投資到科技產業、再到金融貨幣都有分途走向不同系統的可能,全球化進程讓位給脫鉤圖謀,一個由中美各自領軍的兩大「半球化」世界隱然成形中。雙方都在尋求盟友,美國揚言結合「自由世界」聯手對付共產中國。中國則挾經濟優勢,在東歐、東南亞、拉丁美洲及非洲組啦啦隊。雖然這兩大陣營之間利益盤根錯節,無法壁壘分明,但各據一方的結構性對抗勢必對中國的發展平添阻力與干擾。

歐洲各國原本與美國同屬西方民主陣營,雖對美國近年的作為多所不滿,經濟貿易和中國互動極深而難與美國聯手對抗中國,但基於系統性競爭和價值觀歧異,近期表現出與中國漸行漸遠的意向。英國、澳洲等「五眼聯盟」國家對美國制中舉措幾乎亦步亦趨。東南亞各國由於存在南海主權爭端的利益衝突,所以普遍對中國深懷戒心;南亞的印度更在邊界與印太戰略上與中國對著幹。日本不改美國跟班的角色,在中美戰略衝突加劇之際,越來越向美國傾斜。

內部的挑戰與難題同樣風雨交加。香港亂局受國安法威懾而暫時沉潛,但爭取高度自治不成而衍生的怒氣並未消散,未來隨時可能再被引燃。新疆維吾爾管束與再教育問題備受西方國家責難,一波未平,又在內蒙激起新一波抗議風波。台灣問題在民意離逸趨向與美國煽風點火之下,愈益難以掌控,甚至有失控之虞,和平統一希望日益渺茫,武統聲浪對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構成強大壓力。

20200916-「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展」23日將於中華文化總會開展,其中文總特別規劃了香港主題區。(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香港亂局受國安法威懾而暫時沉潛,但爭取高度自治不成而衍生的怒氣並未消散,未來隨時可能再被引燃。(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提供)

北京當前的處境雖不至於內外交迫,但內外壓力蜂擁而至,面臨的考驗日益嚴峻,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內外處境惡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威權主義與民族主義疊加,在強人政治主導之下,對內對外都走上強硬路線。民族主義的膨脹性發展尤為外部樹敵的重要肇因。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增強,高調的民族主義情緒成為顯性基因,成為官民一體的行為準繩。韜光養晦的遺教渺然無蹤,代之以對外刻意揚威,凡事強勢待之;對內但求立威,萬事鐵腕行之。

為求緩解內外壓力,中國必須改弦更張,對外對內都採取戰略性收縮。如同企業,國家面臨風暴襲擊時,最好採取收縮和撤退措施,避開環境的威脅與必然

的損失,同時將迅速實行資源的最優配置。中國亟需適應性緊縮戰略,暫時擱置增長型戰略,或許可與穩定型戰略並行,一方面節制權力的擴張,給予國內外關係人更多的意志伸展空間,同時創造更優條件,為未來的發展宏圖奠立更深厚基礎。

採取收縮型戰略首先要認清自身的缺憾,恢復理性的謙卑態度,確切理性自持,踏實以進,並且力求以柔克剛,避免硬碰硬對決,以期避免太過刺激對方,引起防衛性或是壓制性的反制行動。必要的戰鬥當然不能放棄,原則與底線必須守住,但務必講究文明、有理有節。否則,在國際人士眼中,中國恃強而霸,富而無禮,不僅威脅既存世界秩序,也戮力將其專制性政治文化滲透到其他國家,成為主流文明的破壞者。在內部,則為人民自由權利、自主意志、公民社會讓出較大空間。

其次,對於國與國間的利益矛盾與具體歧異,應該改變認知架構,用新時代的眼光看待,避免用過往的意識形態框架來理解,從而產生路徑依賴,用舊眼光、老方法與陳腐的教條語言應對;同時要尊重差異,面對錯綜複雜的具體矛盾,不能落入冷戰思維,動輒上升到敵我矛盾,鳴鼓攻之,祭出強烈舉措加以制裁。誠如習近平所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既然如此,不能一貫站在己方立場,恆以底線思維逞強應對,而應做足換位思考的功夫,尋求彼此的共同處與公約數,通過折衷與妥協追求合作共贏。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AP)
作者認為,為求緩解內外壓力,中國必須改弦更張,對外對內都採取戰略性收縮。(資料照,AP)

中國若能從權力的擴張調整為權力的收縮,無論在國際上的權力伸張抑或國內的黨權管治,都克制、自抑、節縮,則也是一種戰略性轉進,先避其鋒,做好停損,再雄圖未來在國際舞台上以文明大國的形貌傲然鼎立,在內部關係上獲致各方心悅誠服的支持與凝聚一體的統合。

中國前外交官袁南生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外交就是國際維度中交友的藝術。化敵為友,無異於外交突破;朋友越多,外交就越成功;化友為敵,顯然是外交悲劇;與多國同時對抗,則是外交的徹底失敗。」外交關係如此,內部與人民、自治區、特區以及統一目標區的關係亦乎如此,在面臨反彈與反制壓力強大之際,唯有做戰略性收縮,設法化敵為友,減少對抗,堪為疾風中的勁草,才是可大可遠的調適之道。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亞洲週刊》2020年39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