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傑專文:印太區域已進入高度不穩定狀態

2020-09-20 06:20

? 人氣

作者指出,美中二元超強的權力結構看似穩定,卻在2020年出現許多想像的變數,成為近年來最接近顛覆國際權力結構的一年。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左)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右)。(資料照,AP)

作者指出,美中二元超強的權力結構看似穩定,卻在2020年出現許多想像的變數,成為近年來最接近顛覆國際權力結構的一年。圖為美國總統川普(左)和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右)。(資料照,AP)

多年之後回想起二○二○年,無疑是近年來最接近顛覆國際權力結構的一年。二○二○年,也將注定成為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必須花最多力氣爭辯的一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因很簡單。美中二元超強的權力結構看似穩定,但卻在這一年出現許多想像的變數。所有的國際關係學者,都在討論一些看似遙遠,但事實上卻隨時可能發生的變局,包括:

• 中國是否即將崩潰?

• 中國是否挑戰美國全球霸權?

• 美國是否會讓中國俯首稱臣?

• 習近平是否繼續稱帝?

• 川普能否連任?

• 香港反送中抗爭如何收尾?

• 臺海是否產生變局?

• 美中是否終將一戰?

如果你對上述這些問題有興趣,那麼,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羅里.梅卡爾夫(Rory edcalf)這本《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較為中性,它原本的英文書名更能反映作者原始的想法:Contest for the Indo-Pacific:Why China Won’t Map the Future。簡言之,作者對於中國能否與美國正面抗衡,並試圖成為全球第一強權這件事,持相當保留態度。

其實,要觀察二○二○年的國際政治趨勢,必須將它放在歷史脈絡下分析,亦即,中國自從一九七九年實施改革開放以降,經過九二年鄧小平南巡,確定「摸著石頭過河」,國力逐年持續上升,儘管經濟成長率從早期兩位數成長逐步調降,變成保八、保七甚至保六,但中國的外交野心昭然若揭,這是不爭事實。

中國的外交企圖心,展現在許多層面,最明顯的包括(但不受限於):

• 戰狼式外交。

• 一帶一路。

• 爭取國際組織的領導權。

《港區國安法》在中國史上肯定會記上濃重的一筆,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一個最黯黑的印記。(美聯社)
戰狼式外交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習近平上任以來,愈加強硬的外交作風。(資料照,美聯社)

以戰狼式外交為例,中國派出鷹派外交官及官媒喉舌,在國際媒體上唇槍舌戰,替中國外交政策進行辯護,輔以在推特(Twitter)上大肆攻擊美國外交官及高層政要。其中最有名的,包括趙立堅、華春瑩,與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等。

以一帶一路來說,中國結合債權外交,華麗包裝海外基礎建設投資案,讓財務不佳的國家陷入債務陷阱,最後只得割地(例如租約九十九年)賠償。

而在國際組織的領導上,持平而論,中國的確展現長期深耕的野心。最有名的例子是二○二○年三月份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WIPO)總幹事的選舉,中國籍候選人王彬穎當時為副總幹事,且已於該組織任職近三十年,不過最後仍在美國的強力動員下,敗給新加坡籍候選人鄧鴻森(Daren Tang)。更不用說,在二○二○年的武漢肺炎中,遭到臺灣人痛罵的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背後中國操作的痕跡斑斑。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美聯社)
作者指出,中國在國際組織的領導上展現長期深耕的野心,例如在疫情中,世界衛生組織祕書長譚德塞(見圖)遭中國操作的痕跡斑斑。(資料照,美聯社)

但偏偏,上述中國的這些外交攻勢,遇到了一個非典型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川普總統在二○一六年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事實上挑戰的就是中國。

依著這樣的脈絡觀之,二○一八年延伸至二○一九年的美中貿易大戰,正是川普總統逼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對一個終極問題:沒錯,中國可以當一個全世界無法忽略的老二,但如果要挑戰美國霸權,那是不可能的。

上述的中美外交對峙態勢,在二○一九年夏季,卻因為香港的反送中抗爭,打亂了川普總統的算盤。接著,又因為二○二○年年初的武漢肺炎疫情,讓各國疲於防疫,而全球外交局勢,因而陷入暫時凍結。

臺灣,正是在上述如此詭譎的國際政治態勢中,扮演了一個重要但卻隱性的角色。臺灣作為亞洲民主的模範生,擁有不容忽視的經濟實力,且在全球疫情中意外成為抗疫英雄,種種因素瞬間讓臺灣成為印太戰略焦點。

在成為印太戰略焦點的同時,這也意謂著,臺灣必須承受更高的地緣風險。無論二○二○年美國大選的結果為何,在臺灣享有愈來愈高的外交紅利當下,中國內部的鷹派必將蠢蠢欲動。

美國總統川普2020年9月8日在北卡羅來納州舉行選舉造勢大會。(美聯社)
美國將於11月舉行總統大選。圖為現任總統川普在北卡羅來納州舉行造勢大會。(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梅卡爾夫教授在書中用了「黑象」(black elephant)一詞來形容印太的戰略風險,其中包括中國入侵臺灣。依照作者的說法,中國倘入侵臺灣,必須承受極高風險,包括其他國家支持臺灣的自衛行動,並且挑戰中國封鎖,「即便它們並不承認臺灣是個獨立國家」。

作者對於中國的軍事實力,以及中國是否存在絕對的軍事優勢,顯然存疑,這也是為何他點出了「維修」的困境。依照作者的看法,軍隊必須花一半的經費用來維修軍備,「即便中國已經取得全球第一的軍事優勢,但是它能一直維持下去嗎?」

除了維修,作者亦直言,中國的軍隊是一支沒有戰鬥經驗的軍隊,「自一九七九年和越南爆發戰鬥以來,這支軍隊沒有打過一場戰爭,從一九八○年代末期以來,這支軍隊不曾在憤怒中開過一槍」。而缺乏戰鬥實務經驗的中共,出兵攻打臺灣的可能性有多高?畢竟,美軍可是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部隊。當然,另一個會被提及的問題是:美軍究竟會不會出兵協助臺灣?這個問題,恐怕短期內不會有答案,只待有天萬一臺灣海峽真的爆發戰爭,才能驗證。

「美軍會不會出兵援助臺灣」這件事,並非是憑空想像的命題。二○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向來高度友臺的美國眾議員約霍(Ted Yoho)提出《預防臺灣遭侵略法草案》(Taiwan InvasionPrevention Act),該法授權當臺灣遭到中國武力攻擊時,美國總統得以決定以武力回應,並提出其他相關增進臺灣安全的合作方式。

上述法案能否順利在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以目前來看或許言之過早,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對臺灣的武力侵略的確是潛在的威脅。倘《預防臺灣遭侵略法草案》真的通過,對中共而言將是一大嚇阻信號。不過,就如同《臺灣旅行法》於二○一八年通過後迄今,臺灣總統尚未在訪美一事上明顯提高規格一般,《預防臺灣遭侵略法》縱使順利通過,也不保證美國「一定」會出兵協防臺灣。

戰略專家認為,台海衝突可能成為一場對全人類造成災難的大戰。 (柯承惠攝)
作者分析,即使《預防臺灣遭侵略法》順利通過,也不保證美國「一定」會出兵協防臺灣。示意圖。(資料照,柯承惠攝)

作者甚至點出四項因素,直陳這些因素造成中國帝國過度向外擴張的陰影,包括中國一帶一路沿線的印太地區和歐亞大陸,各地已經出現反彈;印太地區部分國家逐漸強大;美國力量雖然稍有衰退,但距離被淘汰出局還早;中國的國內問題(包括債務、人口問題、環保壓力、不滿情緒)可能逐漸惡化。

本書中文版出版時,臺灣正在討論中共是否即將對臺灣開戰,以及中國出現糧食危機,習近平能否持續稱帝,而美國即將於兩個月內舉行大選。種種因素都顯示,印太區域已經進入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各種型態的大小衝突隨時都可能一觸即發。中國的領導者如果選擇規避風險,也許印太區域的和平還有一絲期望,但衝突爆發與否,中間尚存在許多外部變數。

對印太局勢及美中臺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這本書甚具參考價值,我在此誠心推薦。

20200917-《印太競逐》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印太競逐》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作者為前外交官、《我在外交部工作》作者,現為時代力量媒體創意部主任,本文選自《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推薦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