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離岸風電發展建言(下)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策略

2017-07-29 06:10

? 人氣

以國際數據來看,離岸風電的「設置成本」(CAPEX),風機其實只佔了40%,扣除必定在地化生產的塔架之後,風機所佔的成本其實更少。而除風機之外,極重的水下基礎必定在地生產,加上海事工程、電力工程等等就佔了將近50%的設置成本,這些項目才是台灣最應該本土化的,以避免後續的運維困難、待料時間過長。例如海事工程,就可以多用途發展,船隻除了可以用來建設風場之外,在另外半年季風來臨時,還可以支援其他產業的使用,才不會有營運的空窗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除了設置成本外,風場20多年的營運更需要大量的運維工程與服務,這些都可以提供大量且長期的就業機會、活化目前的閒置港口,運維產業絕對需要積極的本土化發展。

吸引國際廠商來台,善用區位優勢,成為亞洲風電基地

離岸風電的產業政策應從整體市場發展的宏觀戰略位置來思考,例如,歐洲的風機產業已經由丹麥和德國佔據多數市場,因此荷蘭發展施工船隊,英國則是發展整體方案解決和認證的服務,彼此進行差異化經營、互補優缺點。

台灣必須思考在全球風電產業的落點,以及國內產業的強項,找出適合自己在產業鏈上扮演的角色。台灣的市場規模其實很小,廠商真正著眼的是其實是亞洲市場,我們運用短期的在地需求,積極吸引國際風機組裝廠來台,並發展本土的水下基礎與海事工程,一旦國際廠商立足台灣,台灣便可以善用區位優勢,成為「亞洲風電基地」,供應風機零組件、水下基礎、運維補給、海事工程支援。

產業政策思維,必須思考國際情勢以及自身優點,才能夠真正落實林全院長所說:我們要打的是「國際隊」,而不是「國家隊」。

*作者為倫敦大學能源及環境經濟政策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