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討厭香菜、就愛臭豆腐 一生幾乎不變的口味偏好如何養成?

2017-07-23 10:52

? 人氣

日本料理刺身.jpg
日本料理刺身.jpg

有什麼辦法可以重新學習,打破我們的壞習慣,特別是當我們的口味和我們的情感、回憶和身份認同糾纏不清?她舉了日本為例。日本料理的豐富和流行,虜獲了很多國家的人心,我很多歐美朋友,都認為日本料理是最美味的料理。在日本以外吃到的日本料理已經很不錯了,可是幾次去日本旅行,吃到的美食居然比在海外吃到的,又更美味得更上層樓,可是日本的胖子卻相對不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碧‧威爾森在《食物如何改變人》卻指出,日本並非是個由始至終重視美食的國家,過去上千年,日本因為物產有限,大多數日本人只是吃個粗飽而已。日本是二戰後,因為經濟的繁榮而富裕後,才以國民運動之姿享受美食,整個國家的食物文化在一代人中變得更美好。健康地享受吃的樂趣,是可以後天養成的。

《食物如何改變人》告訴我們,飲食習慣可以改變,但需要更好的環境讓人做出更好的選擇。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高度加工食品變成常態,要重新建立飲食文化是艱難的但並非不可能。

台灣雖然自稱美食天堂,可是在血汗的工作環境加上黑心的企業,加上漲不動的工資,在台灣生活廿年,我其實認為台灣的食物品質似乎可能不進反退,近年還一再鬧出黑心食品醜鬧,重傷台灣的國際形象。《食物如何改變人》是本知識密度很高的飲食書籍,雖然探討的是歐美的例子,但也值得一度重視美食的台灣社會借鑑。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