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討厭香菜、就愛臭豆腐 一生幾乎不變的口味偏好如何養成?

2017-07-23 10:52

? 人氣

除了讓人爆肥的可樂,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飲料,啤酒、咖啡和茶,都有苦味,這又是為啥?我小時候天賦異秉,不愛吃甜食,可是卻嗜苦味,所以小時候要吃中藥根本不必騙,我自己就愛喝,可是長大後就受不了很多苦味,原因是啥我自己都不知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甜食、甜品、咖啡。(沈超群攝)
甜食、甜品、咖啡。(沈超群攝)

這個追隨一生幾乎不變的口味究竟是怎麼養成的?英國飲食作家碧‧威爾森(Bee Wilson)在《食物如何改變人:從第一口餵養,到商業化浪潮下的全球味覺革命》(First Bite: How We Learn to Eat)就是要來談,人是如何和食物建立關係的。碧‧威爾森的好書《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Swindled: The Dark History of Food Fraud, from Poisoned Candy to Counterfeit Coffee),我也有介紹過(請參見〈三百年來黑心食品之美味詐欺〉)。

大多數關於飲食和健康的書籍都著重在我們應該和不應該吃啥上,但《食物如何改變人》不是本急於給大家對食物的各種問題簡單答案的書,而是舉出大量的案例讓我們思考。碧‧威爾森要探討吃的樂趣是啥,還有我們是如何和食物建立連結的。在現代工業化的食品文化下,我們如何能夠學會,享受美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決定口味的因素太多了,於是碧‧威爾森用了營養科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經濟學、文學、歷史等等學門的學問來探討口味養成的問題。食物的美味,不僅是口腹之慾那麼簡單而已,她回憶了童年經驗,她對甜食的慾望來自她父母的離異,每當父親從母親那接回家,愧疚的父親總是以巧克力球來收賣她。 

天下父母和孩子之間持續最長久的戰鬥,就是關於吃的。讓孩子學會吃下父母想要孩子吃下的食物,在有些家庭真的就像打戰一樣。有些孩子就是特別挑食,有些啥都不挑剔。我弟妹小時候,身為哥哥的常要喂他們吃東西,我基本上就是很沒良心地用硬塞的。如果讓小孩自由選擇呢?

扎實濃厚的紅磚布丁,甜蜜好滋味是台南人的驕傲。(圖取自Youtube)
扎實濃厚的紅磚布丁(圖取自Youtube)

《食物如何改變人》提到一個研究小孩口味是如何形成的實驗,是史上空前絕後的「嬰幼兒口味」實驗,結論是基因無法決定一切,而更像是習得的行為,我們的環境,經驗和記憶決定了我們愛吃啥、不愛吃啥。科學家也發現「身體的智慧」,也就是缺啥就愛吃啥,似乎也不太靠譜。 

先進國家,父母和學校會給小孩吃所謂的兒童食物,碧‧威爾森說她先生最痛恨的食物是米布丁,痛恨到連看到她和孩子吃米布丁都要閃人,可能是在學校被強迫吃米布丁留下的陰影。有些國家,像是印度,小孩和大人都吃一樣的食物,很少家庭會為兒童特別準備食物。有人提出,英美的食物會無趣難吃,是因為大人為了方便遷就兒童的口味所以也向下沉淪。可是許多兒童餐的計劃結果卻是災難性的,看看英美國民的身材就可知一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