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價值型投資人?資深會計師:好股關鍵在7大財報數字中

2020-10-07 13:40

? 人氣

從財務報表的七大面向,即可解析一間企業的經營品質是否良好。(圖/Abdul Shah@ flickr)

從財務報表的七大面向,即可解析一間企業的經營品質是否良好。(圖/Abdul Shah@ flickr)

「你應該知道的是:經營品質良好的公司通常會擁有清楚的使命、願景、策略及紀律。而這些判斷依據,可從財報資訊中的七大面向加以解析。」

如何從財務報告看經營者的經營品質?這真是一個大哉問!因為要解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定義什麼是「經營品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認為良好的經營品質是指,經營者為其企業制定宏觀與適宜的「使命」及願景,依據使命及願景規劃正確的經營策略,然後非常有紀律的依照這個策略,去指揮、管理及監督公司的運作。

在這個過程中,「使命」以及「紀律」是最重要的。所謂使命是指一家公司存在的目的以及價值。例如資誠(PwC)的「使命」是「營造社會誠信、解決(產業及企業)重要問題」,會定下這個「使命」是因為,會計師存在的價值,是透過財報簽證讓投資人安心。如果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的簽證不能讓投資人、政府及委託公司放心,不能營造信任的感覺,那麼這家事務所就不配存活下去。另一方面,會計師這個行業因為工作性質會累積無數的產業、會計、稅務、內控、法律、電腦、併購、文化以及跨國經營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提供給政府參考,並且可以為客戶解決很多營運上的問題。所以資誠一直以來就以「營造社會誠信、解決重要問題」為公司存在的價值所在,並且據此規範自己的行為守則以及業務範圍。

好的使命、願景以及策略必須要被嚴格落實。「紀律」是確保使命、願景及策略被落實的必要條件,也是「經營品質」的表徵。

一個具有「紀律素養」的經營者,其公司財報的相關數字會表現出以下的「紀律性」:

判斷1:沒有太多閒置的資金或低度利用的資產

華人普遍都有儲蓄的習慣,你問他為什麼要儲蓄,他不一定可以說出個所以然來,但他就是會不斷的存錢。這個習慣不只出現在個人及家庭裡,甚至公司也一樣。我曾經有一個客戶,因為公司錢太多又不想分配給股東,於是在林森北路附近買了一堆套房,然後租出去賺取2%不到的投報率。

其實這種現象說好聽叫做「具有危機意識」,當公司突然面對黑天鵝事件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時,才會有足夠的資源去對應,甚至趁勢併購同業。不好聽的話則是,人都會有怠惰之心,特別當公司已經賺了很多錢,就會希望公司保有足夠多的錢,有了夠多的錢,走路有風,即使經營不佳,也不會有財務危機,不會發不出股利,卸任時還可以高聲的說,我交出去的是一家健全的公司。這些理由多好!唯一不好的是,這違背了公司是營利事業,存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盡可能為股東賺取及分配最多的股利。

公司保有太多的資金,或低度利用資產的現象,在大股東主導的企業特別明顯,在歐美由CEO主導的上市公司,則明顯少很多。為什麼?因為歐美公司CEO 的報酬,很大的一部分是依據獲利表現及股票漲幅來決定。

這些CEO為了自身利益,會將過剩的資金及資產拿去發股利,或買回自家公司的股票,以降低發行的股數及股東權益,去提升EPS及ROE。在亞洲,很多大股東不太缺錢,個人報酬也大多與公司EPS及股價無明顯關係,為了讓自己經營時輕鬆一點,就會比較容忍閒置資金及資產的情形。

一個「經營品質」好的經營者,不只是對別人狠,對自己也一樣狠,不只是公司草創時很狠,即便已經經營有成了,依然對自己夠狠!永遠不讓自己有放鬆或休息的機會。

不保留過剩資金,不是指公司不可擁有太多資金。當公司有投資(例如晶圓代工業)、併購(例如國巨)、研發(例如新藥研發業),甚至因應產業劇烈波動(例如DRAM 及面板業)需要時,必須儲備足夠的資金。經營者必須要捫心思考公司的需要,再檢視公司是否資源過剩。

判斷2:大部分資產均為營運所需的資產

企業的資產項目中,經營最重要的科目有四個。第一個是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有這些財產才能生產或做生意;第二是存貨,有適當的原材料、製成品或商品庫存,才能確保生產不中輟,即時應付客戶的訂單。第三是應收帳款,代表銷貨後客戶還未給付的貨款,這是必要之惡;最後是現金,有足夠的現金才能支應營運所需,而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含使用權資產)、存貨、應收帳款和現金,代表大部分公司完整的獲利循環。

此外,長、短期投資內容,如果符合企業的經營策略,也算是必要的資產。

企業的資產配置如果大部分是這些資產,而且這些資產中,現金沒有過剩、應收帳款(含合約資產)及存貨的帳齡合理、生財資產沒有閒置、長、短期投資都符合公司的投資策略與紀律,就表示這家公司的資源配置是合理的、健康的。

反之,如果公司的資產中有過多與經營業務沒有多大關係,別的同業沒有但你有的資產,例如其他應收款、預付款項、投資性不動產、閒置資產等,通常代表公司的策略與紀律性出了問題,需要盡速改善。

判斷3:投資及經營的業務很聚焦

一個穩健經營的公司大多會專注在本業上。如果有閒餘的資金,應該放在能產生穩定利息或股利為主的定存、債券及「牛皮股」上,不會去從事炒作股票等投機行為。如果要從事長期投資,最好投資與公司業務相關連的事業,且除非要轉型或跨入新領域,否則不宜投資與公司核心業務無關的事業。

一個不聚焦的公司,其財報上常會出現資金被拿去炒作股票,或是投資在與核心業務無關事業的現象。你如果問經營者投資的理由,大概不脫是前人投的、不投可惜、分散風險、轉型、多角化經營、甚至被人逼迫不得不投等等理由。

很多公司剛開始經營時,都會很認真經營本業,但時間一長,公司經營如果很成功,負責人往往會成天被人追捧,很多投資案就會找上門來。我以前一些客戶就常面臨這種狀況,一天到晚有人找他,說「我這個案子很好,你要不要來投資?」如果這個老闆覺得這個投資案也不錯、那個也不錯,就會開始用公司的錢去投資一些奇奇怪怪的項目。

如果你是以個人名義,自己成立一家投資公司去進行這些投資,那麼這是OK 的。但如果一家做電子零組件的公司去投資餐廳或旅館業,這就亂了調了。

亂掉以後會有什麼結果?結果就是這個公司的總經理權責搞不清楚了!你到底要總經理對這家公司的整體經營狀況負責,還是要他只負責他實際管理且有能力管理的部分?通常一般人認為只要負責他實際管理的那一部分就好,但是投資人根本搞不清楚箇中細節。

一個卓越有成的公司,通常只專注在其核心業務或能力上。

這一點我們往往可以透過財報附註來看公司的投資是否聚焦。例如和泰汽車所經營及投資的對象,大多都是與汽車有關的銷售、車貸分期或租賃、以及汽車保險;台達電這幾年的併購案大多與電能及節電產品有關;台積電則是專心在台灣蓋一座又一座晶圓廠。細看一個經營品質好的公司,就是發揮強項,並不斷複製這樣的模式而成長。

美國GE(奇異)集團過去從事的產業包括電器、醫療、航空、發電、水處理、火車、石油及金融等,是美國甚至全球著名的公司。但因為經營的業務太廣,沒有聚焦,近年來舉步維艱,近3 年來一直在出脫非核心事業,力圖重新聚焦業務。業務太複雜的公司,其財報會非常不透明,讓人難以理解。GE的財報就很難讓人看懂。

判斷4:適當的流動比率及負債比率

除非是特殊產業或極具結構性獲利能力的公司,一般公司宜維持120%以上的流動比率,65%以下(高科技業最好是50%以下)的負債比率,才算健康。

當相關數據偏離標準太遠時,除非有特殊理由,否則都不是好現象。記住!不管太高太低都不是好現象!

我舉一些有趣的現象。近年來歐美國家因為利率很低,許多知名企業紛紛利用低利率時機,借錢去買回自家股票以提高EPS及ROE,這現象當然讓他們的負債比率比以往高了不少。例如波音因為不斷的借錢買回股票,2018年底的負債比已經攀升到99.7%(2019年已經出事,就不拿出來當案例了);高通2019年的負債比也高達85%。由於產業界舉債普遍比較高,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很大的衝擊,如果不是美國政府無限量的灑錢政策,一定會在第一時間爆發流動性危機。

反觀台灣,這幾年因為投資機會比較少,加上對前景的不確定性,一些知名企業的負債比率居然下降了!例如鴻海2019年底的負債比率居然掉到58%,聯發科同期也只有32%。我們沒有發生流動性危機,但是我們的問題是沒有充分利用股東資源。

判斷5:成長力度比同業強

許多產業會因景氣變化而產生高低潮,有時高有時低。一個經營品質良好的公司,在景氣好時,營收成長率比別人高;景氣不好時,營收成長率還是比別人高,或是衰退率比別人低,那麼就能顯示這家公司的經營品質是好的。

對於營收的成長,我建議投資人在看特定公司的營收時,最好連看3年以上,且每一年都與同業來比較,從長期來看一家公司營收的變化,以免被短期現象所誤導。

判斷6:成本及費用的成長率低於營收的成長率

一家公司的成本主要可分為固定成本及變動成本兩大類。固定成本是指這項成本一經決定後,短期不會減少或增加的成本,例如設備的折舊、店面的店租、甚至是人員的基本薪水,這一類成本短期內不會因為業務量的增加而增加。變動成本是指會隨著業務量的成長而增加的成本,例如原材料或商品成本、水電費、通訊費等。

由於固定成本在一定範圍內不會隨著營收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經營品質好的公司,通常能夠因為營收成長而伴隨成本率及費用率的下降

那如果營收不成長呢?由於通膨的關係,營收不成長的公司,會很難維持其成本率及費用率不上揚!這時就更要看經營者的紀律性,也就是夠不夠果決了。

判斷7:維持或是提升ROE

對於股票價格,投資人通常主要看EPS,但EPS高的公司就是好公司嗎?

我先舉一個例子。20幾年前,台灣的股市很好,我有個客戶當時辦理增資,增資的股價1股95元左右。然後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因為當時定存大概有4%,所以他只要把這1股95元增資的錢拿去放定存,1股就會賺將近3元(稅後),因為原來的股本很小,增資後公司的EPS顯著提升,讓投資人誤以為經營績效很好。

請問,這真的是他經營企業很厲害?還是因為股東給他太多錢所造成的?

除了這個例子,還有一種情形是很多公司過去賺了很多錢,但是沒有全部發給股東,而是把錢放在定存去生點利息,或是放在一些投資(如買債券)之類的,只要這些投資有賺到錢,EPS就高,投資人就會認為經營者很棒,但明明是沒有把錢做充分利用,卻被說經營良好,這都是笑話。

所以我們要衡量一個公司股價的合理性,EPS是非常關鍵的依據之一,但是要評估一家公司的經營品質,ROE 才是重點,也就是說這個公司的經營者在適當的負債比率之下,能夠創造比同業高的ROE,才是好的。

而且ROE對於EPS會有「乘數效果」。以台積電為例,台積電的股本是2,593億,保留盈餘跟資本公積大概是1.4兆多,合起來股東權益有1.6兆多。也就是說,股東實際上是拿1.6 兆多給台積電的經營團隊去賺錢,而不是用2,593億的股本去賺錢。這相當於股東1股給台積電60 元去使用,不是10元。所以如果台積電的ROE能提高1%,它的EPS會立刻提高6%。

以2019年為例, 台積電的ROE是21%, 如果不是賺21%,而是賺25%的話,EPS會變多少?因為有放大效果,(25% - 21%)x10元x6=2.4元,EPS就會從原有的13.32元,大幅提高到15.72元,放大效果就出來了。

如果按照這個角度來看聯發科,聯發科2019年EPS 雖然有13塊多,遠高於瑞昱及聯詠,但是因為錢太多,導致ROE 只有7.9%,遠低於瑞昱及聯詠。其實聯發科要改善績效並不難,只要趕緊把錢還給股東,ROE甚至EPS都會快速提升。

投資人Notes

經營品質良好的公司通常會擁有清楚的使命、願景、策略及紀律。反映在財報上的是:

1. 沒有太多閒置的資金或低度利用的資產
2. 大部分資產均為營運所需的資產
3. 投資及經營的業務很聚焦
4. 適當的流動比率及負債比率
5. 成長力度比同業強
6. 成本及費用的成長率低於營收的成長率
7. 維持或是提升ROE

作者/張明輝

本文摘自《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

責任編輯/任婉鵑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
《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

◎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