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饒之地」轉眼一無所有,這就是戰爭:《那天清晨他們來敲門》選摘(2)

2017-07-22 05:40

? 人氣

敘利亞內戰兵連禍結,大城阿勒坡(Aleppo)平民處境最為悲慘。(AP)

敘利亞內戰兵連禍結,大城阿勒坡(Aleppo)平民處境最為悲慘。(AP)

德.米斯杜拉在紐約宣讀最新消息,而遠在歐洲的聯合國官員,則是焦急地在萊芒湖(Lake Geneva,日內瓦湖)旁的辦公室裡討論對策。阿勒坡的悠久歷史,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流逝。阿勒坡當地的露天與遮頂市場其實歷史悠久,這些市場早在十五世紀就已成形,後來在十六世紀,當地統治者以及某任鄂圖曼帝國首相,更下令重新整修賣場樣貌。在今年這場衝突中,這些文化色彩豐富的市場竟成了戰場。二○一二年,德國歷史學家柯諾斯特(Stefan Knost)在衝突爆發前,曾到阿勒坡參與古蹟挖掘計畫,他說:「實在非常遺憾,我們這群專家學者推斷,這些老舊的市集遺址,有一大部分早已遭到破壞;就算現在狀態良好,未來也難逃毀損的命運。」三年後,也就是二○一五年,在市集遺址的老舊牆面縫隙中,躲著成群的狙擊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府軍駐紮在阿勒坡城堡中,這座城堡是中世紀時建造的堡壘,過去曾被希臘人、拜占庭王朝,以及馬穆魯克人(Mamaluk)占領。政府軍利用這個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建築物,將城堡牆面當作屏障,狙擊手躲在一定高度的牆面後,將步槍架在古老的石塊上。

敘利亞政府軍巡視收復後的東阿勒坡(AP)
敘利亞政府軍巡視收復後的東阿勒坡。(AP)

在遙遠的從前,天下太平無事時,城堡裡的人究竟都在做什麼,裡頭又發生什麼故事?不過從現在的時局來看,大家根本無暇關心歷史,還是躲子彈比較要緊。

「最難熬的一關,就是眼睜睜看著孩子挨餓,沒辦法拿食物給他們吃。」烏姆.哈密德(Umm Hamid)說。我到阿勒坡的第一晚就是待在哈密德家,披著黑色Abaya長袍的她,身高體重與其他中年婦女無異,沒什麼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她的膚色蠟黃,粗糙的雙手滿是汙垢,腳上穿了一雙橡膠拖鞋。我們一群記者來到她位於阿爾卡薩區(Bustan al-Qasr)的住家,這裡位於阿勒坡城堡與古威格河(Queiq River)之間,有許多居民遭到屠殺,而且屍體被任意棄置,或是被扔進河裡,那些腫脹發紫的死屍就這樣隨水漂流。

阿爾卡薩區恰好位於政府軍與反叛軍陣營交界處,在政府建築頂樓還有各大樓之間,都可見狙擊手的身影,走在路上隨時都有可能被子彈擊中。當地大學位於政府軍占領地區,如果要上學就得從反叛軍營地走到政府軍占領區。無論是求學或尋找食物果腹,都得在兩方人馬之間穿梭。假如要到某座建築物,居民必須爬過牆壁上被炮彈炸穿,或是刻意被撞出來的孔洞,才能從這棟房屋抵達下棟大樓。為避免被炮彈擊中,只好靠這些像是兔子洞的小捷徑來保命。

從敘利亞大城阿勒坡(Aleppo)撤出的平民(AP)
從敘利亞大城阿勒坡(Aleppo)撤出的平民。(AP)

如同塞拉耶佛侵略戰,阿勒坡居民也會用故障的公車以及成堆的沙袋,抵擋狙擊手的子彈。第一次見到這種場面時,你可能會覺得很突兀,不過看久也就習慣了。我們下車走進哈密德的公寓時,大家的步伐都非常迅速,沉默不語。每次躲進車裡,我們都會鬆一口氣,但其實車門或車窗根本擋不住狙擊手的子彈或是從天而降的炮彈。

我們的駕駛先生O現在安然坐在車中,不過把時間往後推幾個月,他就會以同樣的姿勢、坐在同樣的位置,在這座傾頹的城市遭到槍擊。O中彈骨折,他花了一年時間才痊癒。

我們一行人到阿勒坡採訪時,當地的每個地區都遭到政黨派系或黑市罪犯占領割據,居民就這樣被困在其中,動彈不得。我們抵達的那一週,大家都不知道占領阿爾卡薩區的人換成誰。整個八月,這裡被阿勒坡規模最大的軍旅索亞(Ahrar Surya)侵佔,但我們來到鎮上那天,居民也不清楚誰是這裡的老大。

敘利亞內戰情勢翻轉,政府軍拿下阿勒坡東部。(美聯社)
敘利亞內戰情勢翻轉,政府軍拿下阿勒坡東部。(美聯社)

O悄悄地說:「最好不要問太多問題。」他在駕駛座底下找到自己放置的手槍,慢慢把槍推進座位下方,避免駕車時外露。我要他不要隨身攜帶槍枝,他則是沉默地看著我,眼神彷彿說:「你懂什麼。」

透著沾滿泥濘雨水的車窗,我從街道另一頭看見哈密德的公寓,從面向大街的那扇窗戶往內看,可見屋裡點著蠟燭。妮可率先走進大樓,接著是派迪,最後才是我,爬了四層階梯後,我們終於抵達漆黑的公寓,公寓中潮濕的地磚不僅散發一股寒氣,走起來也滑溜溜。她的孩子全都站在某間房間的末端,不斷發抖,這群瘦小、全身髒兮兮的孩子,臉上都掛滿淚珠。

我們在公寓前端的房間攤開睡袋。從公寓窗戶向外望,可見死氣沉沉的街道,空蕩蕩的路上,偶爾只會有幾個拿著火把的民眾走過,藉著火把昏黃的光線,隱約可見民眾腳邊的小水窪。屋外偶爾會傳來一聲炮彈巨響,或是突然聽見狙擊手的槍響。屋內的另一個角落,聚著幾名敘利亞自由軍士兵。

哈密德其實是她的「別號」(在阿拉伯文中,別號是用來描述個人外表或品行上的特徵),意思是「哈密德之母」。她的丈夫是當地聚落首長,居民都認為他是值得尊敬信賴的決策者。當時我們在土耳其國界附近,透過手機簡訊,藉由安全的聯絡管道獲得哈密德的地址,對方要我們無須擔心,我們也利用簡訊詢問各種問題:妳家真的安全嗎?妳先生什麼時候回家?可以不要跟任何人透露我們住在你家嗎?我們會在深夜抵達,這樣就不會被人發現。

哈密德替我們泡茶,談起自己的孩子。「他們半夜醒來想喝水的時候,家裡根本沒水。」她蹲在地上,將茶倒進充滿汙垢的杯中。「小孩半夜醒來想上廁所的時候,沒辦法去。問我能不能讓炮聲停下來,我也辦不到。」

阿勒坡陷入糧食短缺的慘況。哈密德談著她懷念的過往種種,她認為在阿勒坡這座城市中,有些事物會永遠消失。「戰爭前,這裡有許多果樹。」她帶著渴望的神情,把各個品種的水果念過一遍,在喚醒記憶的同時,要自己永遠不要忘記這些水果曾經存在。蘋果、橘子、水梨、李子、石榴,以及茉莉花。

剛被炸彈空襲過的阿勒坡民房。(美聯社)
剛被炸彈空襲過的阿勒坡民房。(美聯社)

阿爾卡薩區的夜晚頗不寧靜。公寓中擠了十幾個人,各式各樣的人聲此起彼落,咳嗽聲、哭聲、鼾聲、笑聲,這些聲音跟窗外的槍響與爆炸聲相互交織。早上醒來時,我全身裹著衣物,縮在睡袋裡,發現哈密德的某個孩子正在啜泣。那孩子傷心地表示她不想外出,她嚇壞了。「媽媽,拜託。」那孩子苦苦哀求。

哈密德替淚流不止的小女孩穿上衣服。在沒有手套的情況下,為了保暖,她只好把孩子的雙手塞進襪子裡。她想帶著女兒到阿斯卡區(Kadi Askar)的麵包店外排隊。哈密德態度堅決,她說沒有人能替她顧女兒,所以只好一起帶去排隊。她告訴我們,這一等,可能就要等上一天。

「如果早一點到,幸運的話就買得到麵包。」她低聲對小女孩說。

如果她夠幸運,就不會住在阿勒坡;如果她夠幸運,就無需用柴爐烹煮食物;如果她夠幸運,她的孩子就能在外頭玩耍,也不用怕把頭伸出陽台時會被人瞄準槍擊;如果她夠幸運,她的丈夫就不會失業四個月;如果她夠幸運,這裡就不會發生戰爭。

阿勒坡在阿拉伯文裡稱作「Halab」。阿勒坡自古以來就有源源不絕的鋼鐵與銅,因此這個字的意思可能是這兩種金屬。不過在《聖經》故事中,「Halab」也有「給奶者」的含義。據說亞伯拉罕以前曾在阿勒坡,分發牛奶給行經這座城市的旅人。

現在,這座曾被喻為「給奶者」的豐饒城市已一無所有,唯一活躍喧騰的,只剩震耳欲聾的炮聲與槍響。哈密德說,家中已經好幾個月沒有新鮮牛奶,只能以奶粉替代。

最後,哈密德哄著不斷吵鬧的女兒,把她抱在懷裡,我們跟在後方一起走下階梯。在樓梯間,哈密德看見兒子站在大街上,腳上沒穿布鞋,只穿一雙橡膠涼鞋。十二月的阿勒坡天寒地凍,地上覆蓋著灰撲撲的泥沙,刺骨的冷風不斷從遠方吹來。她就這樣靜靜看著自己的孩子,沒有轉身進屋內替他拿雙襪子,因為家裡一雙襪子也沒有。那男孩也沒有能遮蔽雙腳的球鞋。

她就這樣看著兒子因寒冷而發紫的腳掌,接著加快腳步前往麵包店。男孩的衣服配件就只有這些,哈密德不知該對他說什麼。

我們帶著那個小男孩到市場,替他挑了一雙鞋,他默默綁起鞋帶。跟其他孩子比起來,哈密德的兒子還算幸運,能獲得一雙球鞋,但是在阿勒坡有幾千名衣衫襤褸的孩童。

無止境地等待以及乏味的生活,就是戰爭的同義字。因為沒有電,民眾沒辦法看電視,也無法開燈閱讀,更不可能跟朋友相聚。在這種狀態下,整個人愈來愈沮喪,但苦悶的心情也無從排解。每個人都過得跟你一樣糟,因此抱怨顯得毫無意義。在炮火中,根本無法談情說愛,更準確來說,應該是連談戀愛的心情也沒有。假如戰亂發生時你還是青少年,那麼人生似乎永遠滯留在這個時間點。

假如生了重病,例如癌症,這裡也沒辦法進行化療。如果沒有足夠資源能離開敘利亞,到他國接受治療,就只能留在這裡等死,而且還會在極度疼痛中離世。維多利亞時期的傳染病捲土重來,像是小兒麻痺、傷寒以及霍亂。看到許久不見的鄰居、朋友也會相當意外,戰前他們身強體壯,戰爭爆發後卻病得不成人形。處處傳來咳嗽聲。建築倒塌揚起的塵土、傳染病,還有因為天氣太冷而著涼,每個人都咳個不停。

政府軍攻進阿勒坡平民死傷慘重,敘利亞民眾拍下悲傷一景。(圖/劉長政提供)
政府軍攻進阿勒坡平民死傷慘重,敘利亞民眾拍下悲傷一景。(圖/劉長政提供)

記憶中美好的舊世界,就像抽菸所產生的煙霧那樣消失於無形,就算有再多錢也買不回來。那些過去互相依偎的摯友呢?有些人已經逃離敘利亞,有些人早就死於非命。就算還有朋友留在國內,也沒辦法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道路早就被檢查站封鎖,完全沒辦法親自去拜訪朋友。就算道路暢通,你也不敢出門,怕一走出家門就會被狙擊手瞄準,只好像寄居蟹那樣縮在自己的殼中。你也怕哪天運氣不好,出門時碰到政府軍直升機,政府軍從空中將桶裝炸彈往下丟,就這樣在你身旁引爆。

 

 這就是戰爭的模樣。

敘利亞內戰的「衝突之母」:《那天清晨他們來敲門》選摘。(時報出版提供)
敘利亞內戰的「衝突之母」:《那天清晨他們來敲門:我走過敘利亞內戰,看見自由的代價》選摘。(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曾獲頒美國國家雜誌獎的傑出戰地記者珍妮.德.喬凡尼(Janine di Giovanni),本文選自她歷經敘利亞內戰的真實記述《那天清晨他們來敲門:我走過敘利亞內戰,看見自由的代價》(時報出版)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