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理專文:共產世界的崩解—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

2020-07-19 05:50

? 人氣

從五月起,東、西德陸續簽署了三個條約,完成合併的必要法律程序。第一個條約是有關貨幣、經濟和社會制度的統一。第二個條約規定東德先分拆為五個州,再個別加入西德。第三個條約牽涉到外國。由於當初東、西德成立時是由分占其國土的美、英、法、蘇四國簽約同意的,如今兩德要合併自然也要取得四國同意。但四國都擔心德國統一後可能又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希望避免重蹈納粹的覆轍。六國代表因而在莫斯科共同簽署《二加四條約》,其中規定統一的德國將可以擁有完整的主權,但同意自我限制軍隊的人數,也承諾不得擁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德之所以能迅速地合併,關鍵因素之一當然也是戈巴契夫的支持。戈巴契夫其實早在一九八九年十月那次訪問東德時就已經表示將支持東、西德未來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達成統一。一九九○年七月,戈巴契夫又特別邀請柯爾到他家鄉附近高加索山區的一個中世紀古城,一起進行有關德國統一的最後討論。兩人在山林裡憧憬著統一後的德國與蘇聯將會如何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十月三日,兩德終於完成統一。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呼籲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AP)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呼籲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資料照,AP)

從東歐劇變到蘇聯解體

綜合前面的敘述,蘇聯在東歐的八個衛星國家的共產黨有七個在半年內被迫下台,或解散,或改名。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多撐了一年也下台了。許多人認為這些變化代表戈巴契夫的失敗。但讀者們如果仔細地讀了本章上半部的敘述,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戈巴契夫更不會同意這樣的評論。這從他在一九九一年六月親赴挪威發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感言的內容即可清楚地看見。戈巴契夫說:

當我同意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時,我認識到我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生活下去了。完全由中央控制的國家所有制,無處不在的獨裁官僚主義體系,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控制,社會思想和科學中的壟斷,攫獲了我們最好的資源,包括具有最好的智力資源的軍事化工業。……我們的社會在經濟和精神兩個方面正在衰敗下去。……。

戈巴契夫又說,東歐在劇變時「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站穩了腳跟」。總之,東歐劇變無疑就是他想要促成的,對他而言乃是極大的成功。

本章以下將繼續敘述蘇聯解體的經過,不過要先提問一個問題:戈巴契夫對於蘇聯解體的結果是否也認為是成功的呢?答案卻是否定的。這從蘇聯最終確定解體後,戈巴契夫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發表辭職演說的內容也可以清楚地看見。戈巴契夫說:「我堅決主張各民族獨立自主,各共和國各自擁有主權。同時,我也支持必須保留聯邦,以及維持國家的完整性。但事情的發展已經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

戈巴契夫衷心希望所有的加盟共和國都繼續留在蘇聯裡而不分裂,最終卻事與願違。不過也有人質疑,究竟保留聯邦,維持國家的完整性是否如戈巴契夫認定的那樣重要?許多人尤其無法了解戈巴契夫為什麼主動支持波蘭脫離蘇聯的控制,卻執意不肯讓波羅的海三小國獨立。畢竟三小國無論是從人口或面積看對蘇聯來說都無足輕重,從種族、歷史、宗教、語言來看也和蘇聯其他的加盟共和國有極大的差異,又是在一九四○年才被史達林強行併入的。有一部分史家甚至認為,戈巴契夫強行阻止三小國求去是最後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戈巴契夫之所以失敗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是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尖銳對立,改革派中又有激進的民主派與主張緩進的中間派之間的矛盾,但戈巴契夫始終無法在其中成功地整合,反而在用人、決策方面不斷地犯錯。蘇共第十九次黨代表會議決議進行體制改革後,不幸錯誤更是越來越明顯。

*作者業餘研究歷史,現職專業寫作。 201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另眼看歷史-部有關中日韓台灣的多角互動歷史》,榮獲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共產世界大歷史:一部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兩百年的興衰史

共產世界大歷史書封。(遠流出版社提供)
共產世界大歷史書封。(遠流出版社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