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理專文:共產世界的崩解—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

2020-07-19 05:50

? 人氣

柏林圍牆倒塌,象徵共產在歐洲的崩解。(資料照,AP)

柏林圍牆倒塌,象徵共產在歐洲的崩解。(資料照,AP)

一九八九年發生在北京的「六四事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十年歷史上一件極為嚴重的事件。對於波蘭來說,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為波蘭在這一天舉行四十年來第一次自由民主的國會議員選舉。波蘭從此變天。此後東歐所有國家的共產政權也相繼崩潰,最後竟連蘇聯也在兩年後解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其實是兩個緊密關連的重大歷史事件,但也可以說是二而一的事件。就東歐各國而言,解體後所有的加盟共和國也都廢除了共產黨一黨專政。

總之,無論是在東歐或蘇聯,最關鍵的發展都是共產黨停止一黨專政。本章以下將以此為主軸,依時間次序逐一概述,而從波蘭開始說起。

波蘭及匈牙利變天

如上一章所述,波共總書記賈魯塞斯基早在一九八八年八月就與團結工聯領袖華勒沙達成協議,同意擇期舉行圓桌會議,以便共同討論國家的困境及未來。戈巴契夫在聯合國演講後,雙方便放膽開始舉行圓桌會議,前後討論了兩個月。會議的結論是經由自由選舉選出參、眾議院議員及總統,推動修憲。六月四日選舉的結果,共產黨在參議院中只取得一百席次中的八席。在眾議院,共產黨依雙方約定有六十五席保障席次,但在開放自由選舉的一百六十一席中竟只拿到一席。賈魯塞斯基只能承認共產黨敗選。

八月起,由團結工聯推薦的總理開始組閣。這是四十年來第一個非共產黨員的波蘭總理。不過由於總統選舉尚未辦理,各方同意先由賈魯塞斯基擔任臨時總統。波蘭國會同時在年底通過修憲,取消其中第六條關於波蘭統一工人黨(即波共)在國家中居於領導地位的條款,「一黨專政」從此走入歷史。波蘭國會接著又通過政黨法,確立多黨制,並把國名從「波蘭人民共和國」改為「波蘭共和國」。華勒沙自己在一年後被選為波蘭第一任民選的總統。

其次說匈牙利。匈共總書記卡達到一九八八年為止執政已經長達三十二年。在前二十年,匈牙利的工業及農業都成長迅速,國民所得倍增,因而是東歐各國中經濟發展最成功,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卡達也以清廉、親民著稱。然而,當中東發生兩次石油危機後,油價飆漲,匈牙利便與波蘭一樣面臨經濟困境,通貨膨脹,外債高築。事實上,這是所有東歐國家都面臨的困境。卡達無力解決,飽受攻擊,只得下台。

然而,匈共的新領導團隊也無法解決國家的政治及財經困境,只得仿效波蘭,從一九八九年三月起召集各方舉行圓桌會議。與會者慎重其事,在會議期間對外保密,謝絕採訪。雖然會談時間長達六個月,引起外界不斷地猜疑,最後提出的草案卻獲得大多數民眾認同。在圓桌會議期間,匈牙利各界也已經為一九五六年殉難的前總理納吉舉行重新下葬儀式,隆重地為其平反。

圓桌會議建議採行一院制的國會,每四年改選。總理由國會選舉,握有行政大權。總統也由國會選舉產生,但只是虛位的元首。匈共在圓桌會議後自行宣布解散,不過有一部分人決定另組「匈牙利社會黨」,以便在未來參加選舉,寄望分享政權。匈牙利同樣廢除一黨專制,取消國名「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中的「人民」兩個字,這兩件事都發生在當年十月,比波蘭早,可謂後發而先至。

但匈牙利遲至次年三月起才舉辦國會選舉。匈牙利社會黨大敗,只取得大約10%選票。不過由於黨派林立,沒有一個黨的席次過半數,最後成立的內閣是由一個「匈牙利民主論壇」(簡稱MDF)聯合其他幾個偏右小黨共同組成的,選出的總理是民主論壇的黨魁,名叫安妥(József Antall)。安妥是領導圓桌會議的關鍵人物,所以備受各方尊重,脫穎而出。

戈巴契夫與時任東德領導人何內克。(AP)
若戈巴契夫沒有率先在蘇聯倡議廢除「共產黨一黨專政」,又主動從東歐撤出軍隊及坦克,東歐的共產黨沒有可能如此輕易地就放棄一黨專政。圖為戈巴契夫與時任東德領導人何內克。(資料照,AP)

捷克斯洛伐克的「絲絨革命」

繼波蘭及匈牙利之後,捷克及東德也發生革命,幾乎同時,又互相影響。不過由於兩者無法同時敘述,請先說捷克,再說東德。

捷克在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雖然遭到蘇聯坦克鎮壓,知識分子仍然繼續反抗共產黨。一九七五年,東、西歐和美國共三十七個國家在芬蘭簽定《赫爾辛基協議》,其中明訂各國應和平相處,互助合作,准許人民自決,以及尊重人權、自由的原則。不過蘇聯及東歐國家在簽約後大多沒有遵守後面兩個條款。捷克卻有一名作家暨異議分子哈維爾(Václav Havel)從一九七七年起開始推動一項「七七憲章」(Charta 77)運動,要求政府遵守赫爾辛基協議,尊重人權,並發動兩百多位知名人士簽名。哈維爾又寫一封公開信批評社會主義不只導致政治腐敗,也導致人心敗壞。不料捷共總書記胡薩克(Gustáv Husák),以「危害國家利益」的罪名起訴他,將他下獄。哈維爾坐了四年牢,出獄後又繼續投入七七憲章運動。

一九八七年四月,戈巴契夫在擔任蘇共總書記後第一次訪問捷克,並在演講時說,社會主義國家應可根據本國的條件自行選擇發展的道路,蘇聯尊重各國獨立自主;又說,社會主義國家中並沒有哪一個黨可以壟斷真理。這些話等於宣告蘇聯已經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時間點比戈巴契夫的聯合國大會演講還要早一年八個月。胡薩克因而被迫退休,由年輕的雅克什(Milos Jakes)接任總書記。當初在布拉格之春被迫下台的杜布西克又重新露面,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改革的聲勢於是大漲。

當波共、匈共相繼垮台,柏林圍牆又突然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被推倒(詳見下一節)後,內心澎湃洶湧的捷克學生及民眾再也無法忍耐,於是發起大規模的示威遊行,高喊「雅克什下台 !」「共產黨下台 !」捷共當局派出武警鎮壓,動用棍棒及催淚彈以對付手無寸鐵的學生,卻引發市民強烈不滿,人群因而越聚越多,達到五十萬人。雅克什不敢動用軍隊及坦克,最後只得宣布下台。但憤怒的民眾繼續罷工,堅持要共產黨也下台。捷共撐不住,最後只得宣布將刪除憲法第六條,放棄一黨專政。到了十二月底,哈維爾被推選為臨時總統,杜布西克當選為聯邦議會主席。

捷克的革命因為過程和平,順利而不流血,史稱「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哈維爾是其推手。實際上,如果沒有戈巴契夫在背後對捷共不斷地施壓,捷克革命不可能如此平順。

1989年11月,50多萬民眾在布拉格舉行抗議集會,要求捷克共產黨下台。(圖/德國之聲)
1989年11月,50多萬民眾在布拉格舉行抗議集會,要求捷克共產黨下台。(圖片取自德國之聲)

柏林圍牆倒塌

東德共黨領導人何內克(Erich Honecker)也是一個保守派,拒絕改革。然而,由於匈牙利和捷克從一九八九年六月起先後決定撤除與奧地利之間的邊境管制,有利於東德人外逃,而西德政府也表示歡迎,一股巨大的逃亡潮因而立即形成,達到每月數萬人。與此同時,東德人民的反政府活動也逐漸增溫。

回溯一九八二年起,有一位名叫傅勒(Christian Führer)的牧師在萊比錫著名的聖尼古拉斯教堂(St. Nicholas Church,Leipzig)定期主持「和平祈禱」,主題漸漸從宗教議題轉為反冷戰,又漸漸轉為公然抗議政府。東德祕密警察採取設置路障、恐嚇威脅、毆打、逮捕等種種方法阻止民眾參加「和平祈禱」,但教眾仍是從四面八方而來,越聚越多。

一九八九年十月,東德慶祝成立國家四十周年紀念,戈巴契夫應邀出席,並發表演講。許多青年人竟擠到主席台前,高呼:「戈比(Gorby),救救我們!」戈巴契夫不願過於明顯干涉東德事務,卻在演講中意有所指地說:「遲到的人,將會受到懲罰。」兩天後,傅勒號召教眾參加和平祈禱,又請求教眾參加和平示威遊行,結果有七萬人參加,但過程井井有條,沒有任何暴力。東德共黨內部至為驚慌。何內克在政治局會議中遭到圍攻,只得辭職下台,改由克倫茨(Egon Krenz)擔任總書記。但不久後柏林和萊比錫又分別發生五十萬人的示威大遊行。

新政府在巨大的壓力下只得同意在東、西德之間,以及東、西柏林之間開放幾個特定的檢查點,允許人民憑證通行。不料東柏林黨委書記在十一月九日對外發布新聞時竟說開放通行「即時生效」,因而到了午夜已有數萬市民群集於柏林圍牆的幾個檢查點,要求立刻開門。東德共黨大驚,卻只得同意開放通行,也無法一一檢查證件。此後一星期內,估計有超過兩百萬名東柏林市民穿過圍牆到西伯林,與親戚朋友們相聚,一起歡慶。實際上柏林圍牆只是開放通行,並沒有倒塌,也沒有被立即拆除。

東、西德合併

十二月初,東德議會通過修憲,刪除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條款。各黨派又決定仿效波蘭、匈牙利的作法召開圓桌會議。對於未來,東德民意都主張與西德合併,西德人民也熱切地希望立刻統一,兩邊政府由此達成共識。共產黨將黨名改為「社會民主黨」,與西德第二大黨同名,一九九○年三月,東德選舉國會議員。結果社民黨慘敗,獲勝的「基督教民主黨」與西德總理柯爾(Helmut Kohl)領導的政黨也同名,兩黨於是決定聯合組織統一後的內閣。

從五月起,東、西德陸續簽署了三個條約,完成合併的必要法律程序。第一個條約是有關貨幣、經濟和社會制度的統一。第二個條約規定東德先分拆為五個州,再個別加入西德。第三個條約牽涉到外國。由於當初東、西德成立時是由分占其國土的美、英、法、蘇四國簽約同意的,如今兩德要合併自然也要取得四國同意。但四國都擔心德國統一後可能又對世界和平造成威脅,希望避免重蹈納粹的覆轍。六國代表因而在莫斯科共同簽署《二加四條約》,其中規定統一的德國將可以擁有完整的主權,但同意自我限制軍隊的人數,也承諾不得擁有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

兩德之所以能迅速地合併,關鍵因素之一當然也是戈巴契夫的支持。戈巴契夫其實早在一九八九年十月那次訪問東德時就已經表示將支持東、西德未來以和平,不流血的方式達成統一。一九九○年七月,戈巴契夫又特別邀請柯爾到他家鄉附近高加索山區的一個中世紀古城,一起進行有關德國統一的最後討論。兩人在山林裡憧憬著統一後的德國與蘇聯將會如何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十月三日,兩德終於完成統一。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呼籲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AP)
1987年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在東西柏林交界的布蘭登堡門前發表,呼籲蘇聯最高領導人戈巴契夫「推倒這堵牆」。(資料照,AP)

從東歐劇變到蘇聯解體

綜合前面的敘述,蘇聯在東歐的八個衛星國家的共產黨有七個在半年內被迫下台,或解散,或改名。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多撐了一年也下台了。許多人認為這些變化代表戈巴契夫的失敗。但讀者們如果仔細地讀了本章上半部的敘述,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戈巴契夫更不會同意這樣的評論。這從他在一九九一年六月親赴挪威發表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感言的內容即可清楚地看見。戈巴契夫說:

當我同意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時,我認識到我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生活下去了。完全由中央控制的國家所有制,無處不在的獨裁官僚主義體系,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控制,社會思想和科學中的壟斷,攫獲了我們最好的資源,包括具有最好的智力資源的軍事化工業。……我們的社會在經濟和精神兩個方面正在衰敗下去。……。

戈巴契夫又說,東歐在劇變時「經受了嚴峻的考驗」「站穩了腳跟」。總之,東歐劇變無疑就是他想要促成的,對他而言乃是極大的成功。

本章以下將繼續敘述蘇聯解體的經過,不過要先提問一個問題:戈巴契夫對於蘇聯解體的結果是否也認為是成功的呢?答案卻是否定的。這從蘇聯最終確定解體後,戈巴契夫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發表辭職演說的內容也可以清楚地看見。戈巴契夫說:「我堅決主張各民族獨立自主,各共和國各自擁有主權。同時,我也支持必須保留聯邦,以及維持國家的完整性。但事情的發展已經走向一條不同的道路,……。」

戈巴契夫衷心希望所有的加盟共和國都繼續留在蘇聯裡而不分裂,最終卻事與願違。不過也有人質疑,究竟保留聯邦,維持國家的完整性是否如戈巴契夫認定的那樣重要?許多人尤其無法了解戈巴契夫為什麼主動支持波蘭脫離蘇聯的控制,卻執意不肯讓波羅的海三小國獨立。畢竟三小國無論是從人口或面積看對蘇聯來說都無足輕重,從種族、歷史、宗教、語言來看也和蘇聯其他的加盟共和國有極大的差異,又是在一九四○年才被史達林強行併入的。有一部分史家甚至認為,戈巴契夫強行阻止三小國求去是最後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戈巴契夫之所以失敗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是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尖銳對立,改革派中又有激進的民主派與主張緩進的中間派之間的矛盾,但戈巴契夫始終無法在其中成功地整合,反而在用人、決策方面不斷地犯錯。蘇共第十九次黨代表會議決議進行體制改革後,不幸錯誤更是越來越明顯。

*作者業餘研究歷史,現職專業寫作。 2010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另眼看歷史-部有關中日韓台灣的多角互動歷史》,榮獲201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共產世界大歷史:一部有關共產主義及共產黨兩百年的興衰史

共產世界大歷史書封。(遠流出版社提供)
共產世界大歷史書封。(遠流出版社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