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不像話的給付價格終釀「勞保化」?張鴻仁大膽揭示健保10年大限

2020-06-10 08:10

? 人氣

健保性價比世界絕無僅有 全靠醫護血汗換來的?

張鴻仁坦承,台灣健保品質或許未達全球第一,但能以如此便宜的價格提供這樣的醫療品質,性價比(CP值)無疑是世界「number one」。然他認為,健保有此成績並非天佑台灣,主要是靠健保給付超低的醫師診察費(新台幣220元),以及過低的護病比換來的(台灣醫院護理人員平均每人要照顧13床病人);也就是說,便宜方便優質的台灣健保,是建築在醫護人員的血汗之上。當然,其次也要歸功於國內超前部署的電子資訊系統、具競爭力的學名藥產業,以及單一保險人制度與多元醫療服務提供者制度的結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健保、健保卡、健保費配圖。(方炳超攝)
全民健康保險自1995年3月1日開始實施以來,滿意度逼近9成,成效也備受國際肯定。(資料照,方炳超攝)

張鴻仁強調,一個制度要永續經營,不可能只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而他將這本專談台灣健保未來的新書書名訂為《2030健保大限》,便是想提醒大家,別忘了從過去到現在,創造台灣健保奇蹟的醫事主力都是1965年(民國54年次)之前出生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這個世代雖因被健保「虧待」,當了醫師也沒發財,但因趕上台灣經濟成長期,生活倒也衣食無虞,所以就算對健保頗有微詞,多數人也早就放棄和體制抗爭的存心。

但戰後嬰兒潮之後出生的新世代,觀念可就大不同了。張鴻仁說,尤其醫師是菁英中的菁英,歷經寒窗苦讀十數年,都是過五關斬六將,好不容易才穿上夢寐以求的白袍。惟以健保一直以來的給付標準,以及「健保不能倒、醫療不能少、費用不能漲」的社會氛圍,如今年輕醫師連在大台北地區買個小房都負擔不起,教他們如何心平氣和,又怎能不用行動唾棄健保?!

急重症科「五大皆空」 健保催生醫師「出走潮」

事實上,張鴻仁口中描述的情況並不完全是未來式。只要看看這些年國內「內、外、婦、兒、急」等急重症科頻頻出現五大皆空的窘狀,就可一窺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醫師,不堪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之下,還要承受血汗過勞、醫病關係緊張, 動輒還有可能背負官司糾紛的憤怒心情;所以很多人寧可拿著名列前茅的優秀成績,投入眼科、耳鼻喉科、牙科、家醫科、皮膚科等,工作負擔相對較輕的科別服務。

張鴻仁預言,健保若不及時展現改革誠意,包括大幅提高醫師診察費,配合增加醫護人力,上述情況將持續快速惡化,並轉眼於10年後的2030年,也就是戰後嬰兒潮醫師世代全數退休,台灣醫界失去了碩果僅存的中流砥柱之後,走向白熱化的高峰,「到時優秀醫師將不僅只是放棄大科,更將集體自健保出走,轉而經營只收自費病人的診所;甚至直接離開台灣,選擇西向或走向全世界,服務其他國家的病人。」

醫院 醫師 手術(示意圖/sasint@pixabay)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指出,近年國內急重症醫師人數大減,不少人選擇投入工作負擔相對較輕的科別服務。示意圖,非關新聞個案。(資料照,取自sasint@pixabay)

果真如此,台灣健保即使存在也是「名存實亡」,因為屆時民眾拿健保卡就醫,不要說醫術一流的教授級權威醫師,恐怕就連專科醫師都很難找到。更甚者,先進國家就算有可以救命的新式醫材、新藥研發問世,在台灣也只能在有錢人專屬的自費醫療市場可以看到、買到、用到,而非一般健保病人可以問津。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