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法國為什麼會戰敗?從1940年第三共和沈思中華民國

2020-06-07 07:20

? 人氣

1939年希特勒和史達林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39年希特勒和史達林簽署《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左右攜手顛覆共和

英國雖然派出遠征軍支援法國,但是英國政府終究必須要為英國本身的戰略利益服務,所以在確認法軍無力抵抗德軍的進攻之後,還是連忙的將剩餘的21萬5,000名英軍從敦克爾克(Dunkirk)撤出。在從敦克爾克撤退的過程中,有95,000名法軍與33,000名比利時軍被英軍一起帶走,已經是英國對盟國展現了最大的「仁至義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邱吉爾無論多麼希望幫助法國,也不可能讓自己最後的陸軍主力留在歐洲大陸上與法軍共存亡。皇家空軍雖然派出了25個中隊協防法國,並為此付出了慘重的損失,但邱吉爾還是在戰鬥機司令部司令道丁(Hugh Dowding)的遊說下沒有派出最精銳的噴火式戰鬥機支持法國,雖然颶風式戰鬥機在法蘭西戰役期間的損失已經相當慘重。

不過最讓人拍案叫絕的,還不是英國對法國的背棄,而是法國內部的左右之爭出現了戲劇性發展。原本彼此之間水火不容的極左派與極右派,居然在蘇聯與德國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放下了對彼此的敵視,共同將槍口對準試圖抵抗納粹侵略的第三共和。法國共產黨將法軍對德軍的抵抗定義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不正義戰爭,號召工人與勞動階級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永利,在其作品《中國持久抗戰勝利與法國短期敗降的歷史啟示》中一針見血的描述了此一情景:「法共無條件執行了共產國際的決議,這就在法國工人和民眾中造成巨大的混亂,工人階級處於分裂狀態,法共也失去了各階層的支持。這種狀況,反過來壯大了綏靖主義和盲目和平主義的陣容,使法國在民族危亡時不能同仇敵愾,抵禦駐法西斯德國的野蠻進攻。」

左派與右派聯手歡迎德軍的情景,讓想要持續抵抗納粹的法國人只剩下最後一個選擇,那就是聽從邱吉爾的建議成立一個英法聯盟國。時任法國總理的雷諾(Paul Reynaud)與戴高樂將軍贊同此一權宜之計,然而以貝當還有魏剛為代表的右派將領卻表達了強烈反對的立場,認為將法國併入英國是一件比向德國人投降還要更為丟臉之舉。

英國雖然自普法戰爭以來,就一直是法國抵禦德國入侵的盟友,雙方還共同打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這兩個國家在此之前更長的一段時間也曾相互敵對。諾曼人征服過英格蘭的歷史,讓法國人不願自降格調併入英國,接受英國人的領導。法軍將領們也從來沒有忘記滑鐵盧戰役中,威靈頓公爵(The Duke of Wellington)給拿破崙帶來的奇恥大辱。

貝當元帥更是反過頭來認為,英國即將排在法國之後為德國所攻陷,與英國合併形同「與屍體為伍」。德軍於6月22日攻下巴黎,接替甘末林(Maurice G. Gamelin)指揮法軍作戰的魏剛眼見大勢已去,只能接受貝當元帥的建議,在三天後向德國投降。第三共和於1940年7月10日正式走入歷史,由貝當元帥領導的維琪法國取而代之。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