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法國為什麼會戰敗?從1940年第三共和沈思中華民國

2020-06-07 07:20

? 人氣

幸運的是,蔣中正認知到中華民國在一個由納粹、蘇聯還有日本主宰下的世界秩序裡不會有什麼發言的機會,最終沒有走上汪精衛和貝當的「曲線救國」之路。他與邱吉爾兩人各自在自己的國家堅持抵抗軸心國侵略者,撐到了希特勒進攻蘇聯與日本偷襲珍珠港,中國與英國的抵抗才聯繫到了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中正與邱吉爾,都稱不上是打敗日本或者德國的中流砥柱,但是他們兩人卻也因為自己的堅持,讓中華民國和大英帝國成為戰後的第四強及第三強,歷史地位遠非貝當,甚至於戴高樂所能比擬。當然拿二戰中的法國與中國比較未必公平,畢竟法國沒有中國或者蘇聯那樣的戰略縱深,面對德軍高機動化的戰力,短短六個星期就投降並不是那麼奇怪。

只是無論如何,法國都還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強國,最後卻淪落到必須要靠美英出手反攻才國土重光,從各方面來看丟人的程度都只輸給義大利而已。如果真的論打擊軸心國的貢獻,或許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都比法國更有資格扮演戰後第五強的角色。80年前發生的歷史,不只是對當時的中華民國有意義,對於今天的台灣也有很多啟示。

某種程度上來看,今天在台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似乎有如當年的第三共和一樣是一個多方妥協下的產物?獨派恨不得把國號改成台灣共和國,統派則希望早日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都在各方相互制衡,還有各種權衡利弊的考量下,必須把自己打扮成中華民國體制的捍衛者。看看今天的台灣政壇,又有多少人真心希望中華民國可長可久的?

然而諷刺的是,也正是那個多方厭惡的第三共和,帶領著法國渡過了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內,整整63年的難關。也因為第三共和的民主體制,讓共和派與保皇派,還有後來衍生出來的極左派、中間派與極右派都有生存與發言的空間。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扮演的角色,與第三共和在法蘭西這塊土地上扮演的角色何其類似?

1940年的法國人,除了以戴高樂為代表的一小批軍人外,選擇不做抵抗歡迎德國人的到來,或者擁護貝當在維琪成立的法西斯政府。還有另外一大票的左派人士,則隨時要當蘇聯紅軍解放巴黎的第五縱隊。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2,300萬人民,有多少願意在國家陷入危機時站出來保家衛國?還是要像當年的法國人一樣?期待外國的援助?沒有本國的奮力抵抗?外國的援助會來嗎?有用嗎?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