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哪裡有糖 哪裡就有奴隷

2020-05-17 10:30

? 人氣

由甘蔗製成的蔗糖,背後牽動著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林瑞慶攝)

由甘蔗製成的蔗糖,背後牽動著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林瑞慶攝)

人類啫甜不只是天性,而是與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息息相關。從一粒微小的糖,串起了帝國主義的貿易體系,而台灣人認知的甜味,背後就有日本留下的殖民體系。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說「甜」是高貴的味道。原本貴族才可享受的味道,從十八世紀成了平民食品。人類啫甜不只是天性,也與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息息相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甜與權力》作者西敏司兼具人類學與政治經濟學素養,從一粒微小的糖,串起了帝國主義的貿易體系,發現蔗糖具有殖民主義的DNA:「哪裡有糖,哪裡就有奴隸。」

十五世紀英國皇室餐點就有「糖雕」,當時是國王的權力與特權象徵。十七到十九世紀,蔗糖從特殊商品變成平常食物,成了「帝國主義的寵兒」。

一開始,蔗糖來自遙遠的地方。比起馬鈴薯、小麥,甘蔗是極高效率的經濟作物,更成了殖民者的最愛。接著,歐洲城市開始有自己的熱帶殖民地,並以重商主義為根基生產蔗糖,進而為殖民母國、商業大亨、金融階級帶來財富,同時帶動母國與殖民地的消費。

《甜與權力》對微小的「糖」進行歷史探索。(大牌出版提供)
《甜與權力》一書對微小的「糖」進行歷史探索。(大牌出版提供)

從生產端,蔗糖很早就成了海外農業實驗,並在加入資本主義體系後,成為混合式實驗;從消費端,蔗糖是第一個從奢侈品轉成必需品,從罕見商品變成量產商品,體現了資本主義的實踐。

而台灣人認知的甜味,背後就是日本留下的殖民體系。早年台灣的農業是「北米南糖」,日本殖民者鼓勵台灣發展糖業,但因日本糧食不足、米價上漲,導致台灣出現「米糖相剋」現象。戰後台灣有了糖廠文化,糖廠從殖民空間轉型成觀光空間。

《甜與權力》成書於一九八五年。那個年代的政治經濟學盛極一時,人間出版社出版《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到《戰後台灣經濟分析》一系列的書。

甜點常做為一頓飯的句點。西敏司追尋舌尖上的權力與文化,發現歐洲人滿足甜味的幸福感,可是犧牲了美洲、非洲、亞洲的土地和人民所付出的代價。

蔗糖和石油沒有兩樣,貿易動線有地緣政治的外交軍事角力,不只是單純的自由經濟貿易,也是奴役勞工的帝國史,更形塑了大眾消費與飲食習慣。

甜與權力
作者:西敏司(Sidney W. Mintz)
譯者:李祐寧
出版:大牌出版,2020年1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