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執政將滿週年,民進黨必須面對的三個根本問題

2017-04-29 07:10

? 人氣

執政將滿周年,蔡英文總統和蔡政府的聲望卻陷入泥沼。(總統府提供)

執政將滿周年,蔡英文總統和蔡政府的聲望卻陷入泥沼。(總統府提供)

蔡英文總統上台即將滿一年。隨著520倒數計時,府院黨團(團指民進黨立院黨團)正繃緊神經,期盼安渡五月風暴。寶島五月本是怡人的季節,沒颱風、沒地震、也沒有惱人的春雨,唯獨政治風暴是人禍,不受大自然制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五月政治風暴前沿的風雨其實多少已經可以感受到了。國會政黨惡鬥、街頭民眾抗爭、政論節目砲聲隆隆、媒體批判聲浪節節升高、網路社群辛辣言論爆量殺出、街頭巷議不分日夜,都在談論民進黨英全政府的執政表現。五月工運再起;511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將加入禁食行列,要求五月通過公投法修法;519陳水扁前總統將出席凱達格蘭基金會年度募款餐會;「同性婚姻合法化」爭議餘波盪漾,挺同反同勢力伺機而行;前瞻基礎建設條例、年金改革、司法改革、促轉條例、世界衛生大會也都是五月的重頭戲或燙手山芋。

一年前,挾著689萬超高人氣,擁有68席立委,13席縣市長,黨政權力一把抓,睥睨自豪的新總統蔡英文可曾想過一年後的政治處境會是如此不堪:「近六成國人不滿民進黨完全執政的表現,五成四不滿林全內閣,四成六不支持蔡英文的領導」。尤其是當國內最主要競爭對手,中國國民黨,被兩次民意海嘯打趴在地,奄奄一息;海峽對岸的中國共產黨,平心而論,也沒有因為蔡英文不提「九二共識」而大動干戈,雖然令人討厭的小動作不斷。套用一句習近平曾說過的話「我們又沒折騰你」,你卻自己陷入一個艱困的政治情境,要怪誰?

2017-04-23-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蔡英文總統聲望趨勢圖,2016年5月-2017年4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蔡英文總統聲望趨勢圖,2016年5月-2017年4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幾天前,我主持台灣民意基金會4月全國性民調發表會,會中知名的世新大學教授彭懷恩提出「戰場開太多,改革難成功」是蔡英文總統聲望低落的主因。彭教授基本上是引用已故的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改革比革命難」的觀點。這樣的看法在此時此刻的台灣似乎蠻容易引起共鳴,但我有不同的看法。經過近一年的觀察,我覺得蔡英文總統聲望一路下滑是因為未能精確掌握台灣政治發展的歷史脈絡,不完全瞭解台灣人的心,以致於「核心價值模糊,施政不夠全面,改革不得其法」所造成。

先談「施政不夠全面」的問題。已故的二十世紀美國政治學大師David Easton膾炙人口的政治系統論,特別點醒政治系統要順利運作需注意四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國家認同;第二,政治體制;第三,公共政策;第四,政治權威。戰後迄今七十餘年,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著國家認同問題,並面臨海峽對岸的軍事威脅,因此,政治過程的核心問題並非一般公共政策問題,而是國家認同與民主憲政層次問題。然而,以蔡英文總統為核心的民進黨新執政團隊,在過去一年,卻將所有的注意力和資源完全集中在一般公共政策上,並政策性的忽略系統認同和政治體制層面的相關問題,時間久了,問題自然會逐一引爆。

20170424台灣民意基金會舉行「台灣人對政府官員的感覺」全國性民調發表會.(左起)學者專家彭懷恩、范雲、.該會董事長游盈隆教授.李俊毅(陳明仁攝)
台灣民意基金會舉行「台灣人對政府官員的感覺」全國性民調發表會.(左起)學者專家彭懷恩、范雲、.該會董事長游盈隆教授.李俊毅(陳明仁攝)

隨手舉三個例子。第一,關於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問題,台灣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贊成台灣加入聯合國,不論是用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名義;同時,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人強烈贊成。但蔡英文政府上台之後,卻完全不提台灣加入聯合國的問題,讓許許多多的人非常失望而滋生怨懟之情。第二,從去年的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到今年即將舉行的「台北世大運」,台灣代表隊都以「中華台北」之名參與,不因民進黨完全執政而有任何不同;第三,關於所謂「鳥籠公投法」的修法,這是「政治體制」(political regime)或政治體系基本權力遊戲規則的改革,歷經馬執政八年迄今,蔡政府欲蓋彌彰的拖延修法,也讓無數支持者逐漸失去耐性。

關於「改革不得其法」的問題。蔡英文去年520就職演說,獲得廣大民眾掌聲,強化了改革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但為何到今天,掌聲卻逐漸變成噓聲或嘆息聲?原因無他,就在於改革的手段與方法有問題或不確定。其實,去年520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只提到要改革「什麼」,卻完全不提將「如何」改革時,就已埋下禍根了。人民原則上會歡迎任何有意義的改革,但爭議通常會出現在「改革的手段或方案上」。

當新上任的總統在台上大聲疾呼改革,例如「我們要進行年金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這種改革、那種改革」時,人民當然是掌聲如雷;但一旦涉及具體的改革方案時,就會爭議四起。負責任的總統在宣布改革的同時,一定也要宣布將「如何」改革,並取得多數人民的同意和支持。但蔡政府的決策風格是「兩階段處理」,先拋出「要改什麼」,隔了很長一段時間,再拋出「要如何改」。國是會議的頻頻召開就是「事後研議」、「且戰且走」、「中無定主」、「舉棋不定」或「髮夾灣」,也難怪爭議四起,社會共識難以形成;改革優先順序錯亂,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

在完全執政將滿一年的倒數時刻,民進黨執政核心應正心誠意地三問自己:「核心價值是否依然清晰?施政是否不夠全面?改革是否不得其法?」,並進一步找尋應興應革之道,才是釜底抽薪之計,才對得起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如果放任手下一股腦地搞「自我防禦性」的文宣或民調作為,不思自我反省檢討,那和馬英九團隊有何不同?那也必將作繭自縛,繼續沈淪,不知伊於胡底了。

*作者為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