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被遺忘的戰役—葉利尼亞血肉磨坊

2020-04-12 07:10

? 人氣

紅軍喀秋莎多管火箭
紅軍喀秋莎多管火箭(資料照,Wikimedia Commons)

紅軍反擊

戰爭是兩個敵對意志的鬥爭,處於恆常的互動過程中。德軍高層為了戰略方向爭執不休,前線部隊面臨後勤補給的匱乏,不代表紅軍就會無所作為,乖乖等待敵人下一個行動。朱可夫(預備方面軍司令)與提摩盛科(西部方面軍司令)已經決定奪回戰場主動權,發動全線反擊。8月30日,紅軍第24軍團13個師中的9個,集中力量打擊葉利尼亞突出部,要一舉殲滅德國守軍。雖然德蘇兩軍的局部兵力對比對守軍有利(德70000人對蘇60000人),但德軍要防守70公里寬的正面,紅軍卻可選擇進攻的地區。德軍官兵已疲憊不堪,而紅軍則獲得生力軍補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紅軍集中了800門野戰火砲、12門重型迫砲、與喀秋莎多管火箭,於0730時展開大規模準備射擊。紅軍打算以鉗形攻勢將突出部底端切斷,同時以2個師從東側向葉利尼亞進攻。北面的鉗腳由第100、107步兵師擔任,第102戰車師負責支援,直撲德軍第137師;南面則由第106機械化步兵師與第303步兵師主攻,打擊德軍第268師防區。朱可夫強調的以步兵從狹窄正面進行突破,再由戰車長驅直入擴張戰果的作戰模式,與德軍閃電戰觀念對比強烈,但造成的震撼與殺戮程度更為驚人。德國步兵被如暴雨般傾瀉而下的砲彈撕裂,倖存者立即發現潮水般的紅軍在戰車支援下蜂擁而至,短兵相接的戰鬥血腥殘暴,沒有一方接受敵人投降。

長達5天日夜不停的攻防戰,雙方反覆爭奪重要據點,紅軍持續投入兵力,一寸一寸地碾壓堅守不退的德軍。夜裡戰鬥稍歇時,戰場上充斥傷兵的絕望哀嚎,徹夜不停,士兵們寧可被槍砲聲震聾,也不願再聽到痛徹心脾的求救聲。到了9月4日,筋疲力竭的德軍分階段撤出突出部,並立即在西面建立新防線,防止紅軍追擊。6日,紅軍部隊進入葉利尼亞,發現整座城市已完全被戰火摧毀,所有建築焚燬傾頹,僅剩一座石造教堂依然屹立。德軍的傷亡代價為47000人以上,但從未有正式數據。中央集團軍與參謀本部都不希望記錄下這個戰敗恥辱,入侵蘇聯以來的首次挫敗。

紅軍的犧牲同樣駭人,僅僅是8月30日到9月9日間的攻勢,第24軍團投入突出部的13萬人中,就承受了32000人傷亡。若是將7月中以來這個地區的傷亡都計入,恐怕超出數倍之多。對紅軍而言,這不僅是第一次收復失土(雖然之後還是再失去),更是驗證深入打擊作戰概念的寶貴經驗。在葉利尼亞,紅軍戰士重創過去令人聞之喪膽的裝甲部隊與黨衛軍帝國師,讓德軍的精銳單位幾至滅頂;雖然未能扭轉戰局,這場被遺忘了的戰役卻給紅軍在最黑暗的時刻帶來一線曙光。

*作者為加拿大魁北克大學蒙特婁分校政治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