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永久化:《意外的國度》選摘(4)

2017-04-01 05:50

? 人氣

1949年以後「白團」在台灣活動的這段歷史,以及其所帶來的歷史意義,仍有待學界進一步探討,譬如過去學者甚少注意到,「白團」曾在1950年代蔣介石的對美軍事外交過程中,扮演一個間接、重要但鮮為人知的角色。1953年5月23日,在以「實踐學社」的名義活動了半年之後,白鴻亮與他的同僚草擬一份代號名為「光榮」的軍事反攻大陸作戰計畫(簡稱「光計畫」)。「白團」在此計畫中剖析,國軍部隊需要5年的整軍準備時間,以確保在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也能獨力展開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考量到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廣東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未來國軍戰力的補充與培養,比福建省更具價值,「光計畫」主張國軍以珠江三角洲為假想目標,發動兩棲登陸攻擊,占領一部分華南地區為據點,並將國民黨力量延伸至海南島、閩西與桂東地區,若能維持至少6個月的時間,則可作為國軍奪回整個長江以南地區的第一步。此一以「廣東」為首要占領目標的設想,與過去數年間,蔣介石以「福建」為主要目標的反攻戰略,大相逕庭。為實現上述目標,「白團」建議蔣介石在未來數年之內,添購1650架戰機,建造總數達29萬8千2百噸的海軍艦艇,同時打造擴編一支規模達60個師(包括52個步兵師與8個裝甲兵師)的國軍地面部隊,並於1958年春,對中國大陸發動第一波軍事反攻。

「光計畫」完成兩週之後,6月11日,蔣介石親自前往石牌「實踐學社」聽取白鴻亮有關該計畫的詳細簡報,蔣顯然頗為滿意,他在當天的日記裡記載:「其方針與余原意相同,今後準備工作應積極指導。」不過從後來諸多事件發展來看,蔣介石當時賞識「光計畫」之處,與其說是在於其所設定的反攻廣東、收復華南等宏偉目標,不如說是該計畫提供了蔣介石所需要的諸多國軍軍需細節與內容,事後證明,蔣確實以「光計畫」的精神和原則為基礎,與美國艾森豪政府談判交涉,以國軍未來反攻華南為目標,來向美國爭取更多的軍事援助。

2017-01-03-蔣中正於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握手留影-國史館提供
蔣中正於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握手留影。(國史館提供)

1952年11月,艾森豪搭配尼克森(Richard Nixon)當選美國總統,向來較同情國民黨與蔣介石的美國共和黨,在歷經20年在野身分後,重新取得執政權。艾森豪當選後數週之內,蔣介石不斷思索未來與美共和黨新政府打交道的策略,在他的認知裡,艾森豪上台後,可能會要求台北派兵前往朝鮮半島參加韓戰,以儘早結束戰事。蔣此時在其日記裡所擬定對美交涉的幾個重點,包括台灣參加韓戰之條件、如何鞏固台澎防衛,並且確立中美共同防禦計畫為優先,蔣介石也希望藉由國軍參加韓戰,爭取美國對台軍援,同時準備在隔年反攻大陸開闢韓戰第2戰場,使共軍兩面應戰,疲於應付。在蔣介石看來,「解決韓戰之道,惟有能使國軍反攻大陸」,而要避免第3次世界大戰,「亦惟有使國軍能消滅共匪。」(未完)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所著《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遠足文化)。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所著《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遠足文化)。

 

*作者為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教授,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足文化《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