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永久化:《意外的國度》選摘(4)

2017-04-01 05:50

? 人氣

隨著國軍部隊在內戰中節節失利,1949年春,蔣介石在「反共」的大前提下,尋求各種有助於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機會,他透過中國駐日代表團組長曹士澂,祕密接觸被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宣判無罪釋放的日本頭號戰犯岡村寧次,同年7月曹士澂前來台灣面見蔣介石,提出聘用日本軍官訓練國軍的構想,蔣表示同意。(取自網路)

隨著國軍部隊在內戰中節節失利,1949年春,蔣介石在「反共」的大前提下,尋求各種有助於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機會,他透過中國駐日代表團組長曹士澂,祕密接觸被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宣判無罪釋放的日本頭號戰犯岡村寧次,同年7月曹士澂前來台灣面見蔣介石,提出聘用日本軍官訓練國軍的構想,蔣表示同意。(取自網路)

白團:蔣介石的日籍軍事顧問

自從杜魯門下令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並重新軍援中華民國政府,美國對台灣的軍、政與外交影響力明顯增強。蔣介石雖樂見台灣的安全因韓戰的爆發而獲得保障,但心理上他是否真心信任美國,仍不無疑問。自1950年初起,為了平衡與抵消美國對台灣軍事決策的影響力,蔣介石曾起用一批日本退役軍官,來協助訓練國軍部隊,擬定作戰與社會動員計畫,並承擔國軍軍事思想、教育與改造等重要任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9年11月間,當時在中國西南省份督導國軍最後防務的蔣介石,身旁曾有位名為富田直亮(中文名為「白鴻亮」)的退役日本軍官,協助蔣介石擬定作戰計畫。一位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官突然現身重慶,在國共內戰之際,協助蔣介石進行反共作戰,看似突兀,實非出於偶然。隨著國軍部隊在內戰中節節失利,1949年春,當時已自總統職位「引退」的蔣介石,在「反共」的大前提下,尋求各種有助於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機會。他透過中國駐日代表團組長曹士澂,祕密接觸被中華民國政府軍事法庭宣判無罪釋放的日本頭號戰犯岡村寧次,同年7月,曹士澂前來台灣面見蔣介石,提出聘用日本軍官訓練國軍的構想,蔣表示同意,並指示中方由具有留日背景的湯恩伯將軍負責,日方則由岡村寧次會同曹士澂共同辦理。9月間,當時率軍駐守廈門的湯恩伯,向蔣介石報告已在當地成立一籌備小組,著手招聘「外來幹部」事宜。依據湯恩伯當時的規劃,決定以其所轄國軍第166師為基幹,編成一支「新軍」,由來自日本的「外來幹部」進行訓練,使之成為一支忠誠可靠的新部隊,協助蔣介石反共作戰。根據湯恩伯此份機密文件顯示,這一新編師的規模,包括「外來幹部」1千2百名,官兵9千名,馬匹3百匹,車輛50輛,所需經費約48萬銀圓。湯恩伯同時擬定工作綱要,由當時以私人顧問名義服務於其麾下的前日本北支那方面軍司令官根本博(化名「林保源」),指揮「外來顧問」,並決定在中華民國駐日代表團內,祕密設立一「東京分處」,由另一名前日本軍官吉川源三(化名「周忠徹」)擔任分處長,與當時中國駐日代表團組長曹士澂密切聯繫,積極招募日本「外來幹部」到中國服務。根據此份綱要,蔣介石將支付每位「安家費」30美元,另有「旅費」10美元,首期業務以3個月為限。

蔣介石身旁曾有位名為富田直亮(中文名為「白鴻亮」)的退役日本軍官,協助蔣介石擬定作戰計畫。(取自網路)
蔣介石身旁曾有位名為富田直亮(中文名為「白鴻亮」)的退役日本軍官,協助蔣介石擬定作戰計畫。(取自網路「万花鏡」作者:大嘴侃历史)

雖然湯恩伯所提議組建的「新軍」,隨後因為戰事急轉直下,終未能夠組成,然而招募日本「外來幹部」服務於蔣介石麾下,卻仍然繼續推進當中。在岡村寧次的推薦下,白鴻亮和另外兩位前日本軍官荒武國光(中文名為「林光」)與杉田敏三,於1949年10月底,經九州到台灣,並隨後陪同蔣介石前往四川督導防務。到了1950年初,共有17名前日本軍官,追隨白鴻亮的腳步,祕密抵達台灣。這批軍官團因其領導人白鴻亮之名,而被稱為「白團」。2月間,蔣介石在台北圓山附近的一個隱祕處,設立了「圓山軍官訓練團」,由彭孟緝擔任教育長,並由「白團」成員開始對國軍將領開班授課,進行軍事教育與訓練,同時協助蔣介石擬定各項軍事計畫。在韓戰爆發之前,這支非正式的日本軍事顧問團所扮演之角色,頗類似美國退役海軍上將柯克所主持的「特種技術顧問團」,此時蔣介石已形同遭到美國政府遺棄,國民黨必須仰賴任何願意伸出援手的外國力量。因為官方層級對華援助與合作,實質上已經停擺,蔣介石倚賴這些來自國外的非正式顧問,也可看出在此風雨飄搖時期國民黨政府的軍事與安全決策,相當程度上是奠基在「私人化」的基礎之上。

蔣介石急電駐守金門陣地之湯恩伯,告以: 「金門萬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能請辭易將。」(取自維基百科)
蔣介石指示具有留日背景的湯恩伯將軍負責聘用日本軍官訓練國軍。(取自維基百科)

蔣介石啟用「白團」,在當時似乎另有一微妙的考量與作用,正如他頗有可能利用柯克及其顧問團來平衡陳誠與其軍中勢力,蔣亦有意藉著引入日本的力量,來制衡有強烈美國背景的陸軍總司令孫立人。1950年4月間,正值美國有意扶持孫立人取代蔣介石的敏感時刻,蔣在未與孫討論的情況下,即下令將駐紮新竹湖口、當時被視為台灣最精銳優良的國軍第32師,接受「白團」特別指導與訓練,成為「白團」日本教官實踐與試驗其軍事理論的對象。同時,蔣介石還決定讓「白團」參與台灣的軍事動員計畫,使日本軍官團在此一重要議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此舉令當時名義上指揮國軍全體地面部隊的孫立人,感到極度屈辱與惱怒,他對蔣抱怨國軍不應向「敵國」學習軍事,也曾向美國駐台北使館官員「告洋狀」。

隔年春天,當美國軍事顧問團在台北正式成立並開始運作之後,「白團」的存廢去留,成為顧問團團長蔡斯將軍最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在美國看來,美軍顧問團是無法與日本軍官團相容並存的。此時「白團」的人數已經從最初的18人增加到76人。美方認定,蔣介石之所以起用日本人,是為了向孫立人將軍及其麾下國軍部隊,傳達一重要訊息:他將無法容忍台灣的軍事防衛,完全聽命於美國人行事。對美方而言,起用「白團」也是蔣介石一貫採用的「分而治之」手腕。而當蔡斯將軍進一步理解到蔣介石聘用「白團」來教育國軍部隊將領,乃在於突顯美國那套軍事方法並不適合中國國情,且國府人士將從日本軍官那裡獲得更大軍事利益,美方對「白團」的存在,也就愈加無法容忍。當然,孫立人的抱怨肯定也影響了美方的態度:1951年上半年,國軍部隊將領們輪番被調去接受「白團」的教育與授課計畫,時間最長達3至4個月,孫因而告訴美軍顧問團稱,此一計畫已嚴重影響到部隊正常的運作,特別是當「白團」的教育訓練課程與美軍顧問團對國軍的訓練任務與要求,形成極大的衝突。

在美國強大的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妥協。1952年7月,蔣指示「白團」轉入地下,圓山軍官訓練團停止運作,「白團」成員總數也減至30人左右。但在同年11月,蔣介石以研究軍事戰術與戰史為名目,另外在台北的石牌成立「實踐學社」,由彭孟緝擔任「主任」,白鴻亮等人也以教官名義,繼續低調進行培訓國軍中高階將領的業務。此後「實踐學社」又繼續運作了17年之久,直到1969年初,最後4名日本教官結束任務返回日本。據統計,「白團」存在於台灣近20年的時間裡,估計有超過1萬名國民黨高級軍官,接受其軍事培訓計畫與課程。

1949年以後「白團」在台灣活動的這段歷史,以及其所帶來的歷史意義,仍有待學界進一步探討,譬如過去學者甚少注意到,「白團」曾在1950年代蔣介石的對美軍事外交過程中,扮演一個間接、重要但鮮為人知的角色。1953年5月23日,在以「實踐學社」的名義活動了半年之後,白鴻亮與他的同僚草擬一份代號名為「光榮」的軍事反攻大陸作戰計畫(簡稱「光計畫」)。「白團」在此計畫中剖析,國軍部隊需要5年的整軍準備時間,以確保在得不到外援的情況下,也能獨力展開反攻大陸的軍事行動。考量到物產豐富、人口眾多的廣東省

對未來國軍戰力的補充與培養,比福建省更具價值,「光計畫」主張國軍以珠江三角洲為假想目標,發動兩棲登陸攻擊,占領一部分華南地區為據點,並將國民黨力量延伸至海南島、閩西與桂東地區,若能維持至少6個月的時間,則可作為國軍奪回整個長江以南地區的第一步。此一以「廣東」為首要占領目標的設想,與過去數年間,蔣介石以「福建」為主要目標的反攻戰略,大相逕庭。為實現上述目標,「白團」建議蔣介石在未來數年之內,添購1650架戰機,建造總數達29萬8千2百噸的海軍艦艇,同時打造擴編一支規模達60個師(包括52個步兵師與8個裝甲兵師)的國軍地面部隊,並於1958年春,對中國大陸發動第一波軍事反攻。

「光計畫」完成兩週之後,6月11日,蔣介石親自前往石牌「實踐學社」聽取白鴻亮有關該計畫的詳細簡報,蔣顯然頗為滿意,他在當天的日記裡記載:「其方針與余原意相同,今後準備工作應積極指導。」不過從後來諸多事件發展來看,蔣介石當時賞識「光計畫」之處,與其說是在於其所設定的反攻廣東、收復華南等宏偉目標,不如說是該計畫提供了蔣介石所需要的諸多國軍軍需細節與內容,事後證明,蔣確實以「光計畫」的精神和原則為基礎,與美國艾森豪政府談判交涉,以國軍未來反攻華南為目標,來向美國爭取更多的軍事援助。

2017-01-03-蔣中正於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握手留影-國史館提供
蔣中正於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握手留影。(國史館提供)

1952年11月,艾森豪搭配尼克森(Richard Nixon)當選美國總統,向來較同情國民黨與蔣介石的美國共和黨,在歷經20年在野身分後,重新取得執政權。艾森豪當選後數週之內,蔣介石不斷思索未來與美共和黨新政府打交道的策略,在他的認知裡,艾森豪上台後,可能會要求台北派兵前往朝鮮半島參加韓戰,以儘早結束戰事。蔣此時在其日記裡所擬定對美交涉的幾個重點,包括台灣參加韓戰之條件、如何鞏固台澎防衛,並且確立中美共同防禦計畫為優先,蔣介石也希望藉由國軍參加韓戰,爭取美國對台軍援,同時準備在隔年反攻大陸開闢韓戰第2戰場,使共軍兩面應戰,疲於應付。在蔣介石看來,「解決韓戰之道,惟有能使國軍反攻大陸」,而要避免第3次世界大戰,「亦惟有使國軍能消滅共匪。」(未完)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所著《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遠足文化)。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林孝庭教授所著《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形塑》(遠足文化)。

 

*作者為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教授,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足文化《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