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守門人》選摘(3):為歷史翻頁的新聞人

2014-11-02 05:30

? 人氣

大事件的現場,歷史迎面而來,能做為第一線的報導者,也是特殊的機遇。(新聞e論壇提供)

大事件的現場,歷史迎面而來,能做為第一線的報導者,也是特殊的機遇。(新聞e論壇提供)

三月十八日晚間,發生了台灣史上第一次人民占領立法院事件;三名台大新聞所學生,即刻利用身邊的手機與電腦報導現場,爾後臨時號召組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採訪團隊。當一個準新聞從業者遇到這樣的事件時,是如何看待自身角色,並採取行動?又是什麼,讓一群準新聞從業者,選擇「記者」這個身分位置?不是站在後面觀看、也不是往前衝,而是試圖在衝突之中站穩腳步,平心靜氣地做一個報導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在這個帳棚下,新聞e論壇紮紮實實做到媒體報導的任務/新聞e 論壇提供)

在「台大新聞E 論壇」成立之初,每個記者加入報導團隊的動機各有不同,也許從一開始就抱持著報導者的心情記錄;也許是想爭取詮釋權,發揮影響力而來報導;也許是想拉開距離,從社運者轉為報導者;也許是從圍觀者到報導者,單純希望透過報導,來影響身邊親友的想法。原因林林總總,但最終,我們基於對新聞價值的肯定而成為同路人。

多元注視 拒絕非黑即白

新聞寫作,時常落入非黑即白的陷阱,也許是為了使讀者容易進入情境,抑或者那是書寫者理解與表達的最短途徑。就如資深媒體人賽謬爾.弗里德曼(Samuel Freedman)曾說:「把報導個體簡化為要嘛是罪犯,要嘛是受害者,就好像我們的讀者無法分辨灰色調,凡事非黑即白一樣。」在我們接受的新聞傳播教育裡,相關反思論述時有所聞,我們並不陌生,但實際面對新聞處理的有限篇幅時,必要的斷章取義卻也讓我們明白,拒絕貼標籤的寫作方式,有時並不是那麼容易。

「台大新聞E 論壇」採訪團隊的初始動機,就是想要藉由採訪,呈現在場參與者的想法,拼湊出一個較貼近事實、屬於大眾對於這場運動的樣貌。反黑箱服貿運動的參與者相當異質,我們在現場看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有學生、不同職業的上班族、社運人士、退休的阿公阿嬤、外國籍人士……比例高低不一,但絕不是「暴民」一詞可以概括的。宜婷說:「當我走在濟南路上,目光常常在不同的面孔上逗留,想像他們走出來的掙扎跟艱難,對我而言,社會運動參與者永遠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被簡化成被煽動而毫不思考代價的人。」

(報導新聞、紀錄歷史,既亢奮又疲憊/新聞e論壇提供)

今天走上街頭的這些人,一定都捨棄了原先生活中的某些部分。而促使他們如此選擇的原因,就是我們最想知道的事情,這是最初「百人大告白」採訪預設的人物特寫角度。我們想要在新聞中忠實呈現我們在現場所看見的、所聽到的、所感覺到的。我們想做最誠實的一雙眼睛,把多采多姿的世界交給閱聽人,努力將這些轉化成具傳播價值的內容,然後把理解和判斷的權力留給讀者,這是我們嘗試努力的方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