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守門人》選摘(3):為歷史翻頁的新聞人

2014-11-02 05:30

? 人氣

貢獻所學 為台灣盡一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件發生當下,透過同學的即時轉播,其他守在電腦前以及立法院外圍的台大新聞所學生,幾乎是無時差地接收到場內資訊。然而,隔日看見媒體對此運動的詮釋,感到與現場事實有所落差,於是展開對話—究竟台大新聞所在這個重大事件上可以做什麼?希望能替這個事件盡一份心力。經過熱烈討論之後,大家決定讓所學有用武之地,便成立採訪小組進行分工合作,產出一篇篇報導。

第一天就視自己為記者,在場內以臉書做為媒介進行即時報導的筱婷,回顧這段經歷時說:「剛開始衝進門的時候,我就選擇拿起手機拍,後來才知道那是一個選擇,這個你要說是新聞sense 嗎?我想任何一個新聞系所學生都會做同樣的事情。」同行的嘉軒,也因當晚報導意外在網路上獲得不少回饋,而受到激勵,嘉軒回憶起當時的心情說:「一開始做的東西被注意到,給我很大的鼓勵,感受到身為學生記者的價值,也覺得似乎可以為台灣做點什麼。」

(從參與者轉變為報導者,在角色轉換過程中的自我辯證,更堅定自己的信念/新聞e論壇提供)

彥瑜是由參與者轉變為報導者。成為報導者之後,彥瑜有意識地與運動保持一段距離,即便是面對從前的夥伴也是如此,「是為了避免讓自己被影響,太靠近就會陷入這些東西當中,因為相對的,太靠近也會離一般群眾愈來愈遠。」彥瑜在運動剛開始時自製服貿資訊傳單,動機是平衡資訊落差:「因為我一直覺得『知情』就會讓人更有改變的可能。同樣的,E 論壇也是在做一樣的事情—就是讓更多人看到現場。我覺得說要『改變社會』好像太了不起了,記者一直都沒有這麼了不起,但就是怎麼樣讓更多人看到、瞭解你們在抗議什麼。」

後來陸續加入E 論壇團隊的台大新聞所學生吳沛綺與政大新聞所學生陳芛薇,也有相似感受;芛薇認為,大家的出發點很單純,就是透過新聞發揮影響力,完全沒有想要從這件事情獲得任何利益:「我相信新聞和單純發一個動態有所差別。因為我們所學是新聞,所以想用新聞的方式出一份力。新聞是一個觀點,是經過整理的訊息。但我們做的也不是一份工作,於是和主流媒體不同、也和公民不同。」沛綺則說,從一個新聞傳播學系的學生,到主動成為一個記者,其實是對自身無力感的突破:「318占領立法院行動對很多人來說是政治啟蒙,那對我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的初衷。當我知道採訪這一塊是欠缺的,我就起來做,這就是從零到一的實踐。」

堅持自我信念 與家人協調互動

另外,有 E 論壇記者加入團隊的動機,是渴望能與家人互相理解溝通。例如,服貿協議對於一名記者家中的事業大有幫助,他就曾說:「服貿對我家人的事業並不是件壞事,步出家門就像否定了他們讓我生活更好的種種努力。但程序黑箱或是廣告業的開放與我信仰的並不相同,我沒有被理解而且執意出門,一腳踩破家裡和諧那瞬間,感覺非常糟糕難受。」也有記者接到父母來電:「你不要跟那些人一起亂,電視上說那群人已經喪失理智。」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前往現場採訪或靜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