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專欄:香港抗爭失敗將刺激分離主義

2014-09-28 14:48

? 人氣

香港罷課佔中行動,全世界都關注。(美聯社)

香港罷課佔中行動,全世界都關注。(美聯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全世界尤其全中國的目光正聚焦香港。今天的香港,一如25年前的天安門廣場。25年前的廣場抗爭失敗了,這慘烈的一幕會在今天的香港重演麼?可能是所有關注者最大的問號,也是最大的焦慮。

答案顯而易見。以當局擁有的手段和資源,像25年前那樣來場大鎮壓並不難。甚至,都不需要大動干戈,而可以更隱晦,更技巧。問題不在鎮壓能力,只在鎮壓成本。

經濟上的成本當局肯定早有估計,且在所不計。最大成本是人心成本,而這未必估計夠。因為這需要足夠的人文視野,人文恰恰是當局最大的短板。

一句話說穿,鎮壓之于當局其實已無成敗之別,只要鎮壓,就是失敗。因為鎮壓會是對人心的致命一擊。武力上再怎麼成功,最後控制的也只是物理意義上的香港,永失人心香港。「中國」兩字在香港人眼裡將淪為野蠻的同義詞,徹底妖魔化。羅湖海關,將成為所謂「香港人」、「中國人」的心理分界,永難彌合。

其實,無論態度看上去多麼決絕,今天還願站出來抗爭的香港民眾,很多人並沒有切斷跟中國的心理臍帶。他們可能確實不喜歡當局,不喜歡體制,但至少還有國家認同。這尤其體現於泛民派的一些中堅人物。早在港英時代,他們就是反殖急先鋒,渴望和推動香港回歸。

如果說回歸後香港有什麼變化,最大變化可能是本土意識的崛起。但這無可厚非,這不是香港才有,而是全球性的趨勢。如果體制合理,包容性強,本土意識不僅不會導致衝突,反而只會強化社會底盤,豐富多元文化。如果萬一衝突,則只能歸於體制太僵硬,太單一,壓迫性太強。這時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改變體制,讓體制更柔軟,更人性,更適應多元需求。

遺憾的是,素來最缺人文視野的當局,不可能有這理解力。衝突也就不可避免。一切對自治的呼籲,對本土權利的捍衛,都被視為對大一統的挑戰,對權力利維坦的威脅。這實際是文化衝突,是文化意義上的兩個世界的對壘。

是的,是兩個世界。名義上同在中國天空下,血緣同為中國人,但文化上的分殊太大。權力利維坦並非中國固有,中國歷史上是有分治傳統的,權力再怎麼專橫,也還有社會自治、地方自治和文化自治的空間。權力征服一切、佔有一切,不給社會任何空間,這樣的利維坦只是近代以來才有的怪物,具體講,是黨國時代才有的,屬於典型的外來物種。既是反普世的即反憲政的,更是反中國的。

習近平主席今年教師節在北師大講:去中國化很悲哀。這話沒錯。但統治集團不會承認,權力利維坦對社會的全面佔領,才是徹底的去中國化:以國家力量推動的去中國化,制度化的去中國化,衍生其他一切去中國化的源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