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競新專欄:香港進入抗命時代,年輕族群高呼命運自決

2014-09-12 05:33

? 人氣

佔中陳健民、戴耀延、朱耀明削髮明志,爭普選「剃無可剃,退無可退」。(香港獨立媒體網)

佔中陳健民、戴耀延、朱耀明削髮明志,爭普選「剃無可剃,退無可退」。(香港獨立媒體網)

距離全國人大常委就香港特首普選方案設定的「831框架已十二天,香港各股力量除了眾聲喧譁,未見具體行動,與台灣的反對運動相比,可真是慢條斯理。只不過當深入走進這個過去只會隨著股海浮沉的主流社會,香港的政治生態正醞釀天翻地覆的巨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佔中三子宣告的「抗命時代」已告來臨外,年輕世代堅決與中共政權「劃分」關係,牽起一波波波瀾壯闊的不合作運動,正蓄勢待發,在這批90後年輕世代眼中,佔中、罷課等,將只是未來宣示立場,癱瘓特區政府施政的其中行動。

香港政治生態的改變,並不是這十天內忽然演化出來的。正如前任《明報》總編輯劉進圖回憶,他1980年代初進入香港大學時,正藉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他參加港大學生會主辦的迎新營中,其中一個節目就是分組辯論港大學生會寫信給英國首相和中共總理趙紫陽,表明支持香港回歸中國,實行港人民主治港,結果辯論進行了整整一個通宵,大多數出席同學認同學生會的立場,開啟了一代人的民主治港回歸願景。

香港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問政組織匯點,高舉「民主回歸」大纛,即使之後與因1989年六四事件聚合李柱銘、司徒華等當時被稱為激進派為首的「香港民主同盟」,成為如今的民主黨,也依然以「民主回歸」尊重「一國兩制」為最高理念,直至2010年民主黨進入中聯辦與北京磋談2012年的立法會選舉方案,為港人爭取到一人兩票空前的果實,仍然獲得主流學界的支持。

2010年居中在北京與民主黨之間穿梭的中文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健民,便是這次佔中三子之一。他長期與大陸各地方民政部門合作,期望建立更成熟的大陸公民社會,有利於大陸未來的民主化進程。這次他在港冒出頭來,切斷與大陸的各方關係,正是期望北京制訂2017年特首普選的框架,不會包含刻意「篩走」泛民的方案:「提出佔中,就是不用佔中」。

唯北京在新屆領導下,對內採取強硬政策,人大常委會8月31日拋出的普選框架,竟然連落三道閘,沿用過去1200人組成的提名委員會,而且候選最多只能有2到3位,都必須得到過半數提委會支持。

這方案比中共在港嫡系民建聯和工聯會提出的方案還要保守,擺明是要踢走所有民主派候選人,連港府內地及憲制事務局局長譚志源也說過,工聯會提出的方案絕對不可能獲得港人的共識,意謂這「831框架」是北京明知不可能獲得港人共識的,仍然要拋出。北京侃侃而談的是為了「國家主權、國家安全,以及發展利益」,但對於很多港人來說,這決議卻是自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以來,「把幢憬了30年的港人民主治港願景打得支離破碎」。

支持「民主回歸」的香港泛民學者,對中共2004年悍然主動解釋基本法,收回香港政制改革步伐的主導權,仍然一直採取「諄諄善誘」的規勸而理解的態度,但到「831框架」宣布後,就像BBC中文網所說的,「民主回歸派儼如被冰水照頭淋下去」,佔中三子和10多名原本溫和派學者當晚才無奈的走到貼有「抗命」大字背景的舞檯上,高呼「抗命時代即將來臨」!

接近60後的陳健民向筆者坦承:「像我這一代一直相信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可以在民主道路上不斷向前,但這次人大常委的決議讓我們完全放棄幻想。我們很多人的心境都轉變了,北京中央的政策已出現了重大改變,從以往強調統戰的懷柔政策,改變到現在只知『權在我手』。這樣下去,以往議會路線也會失效了,當然我們不會放棄議會,但是必定要配合街頭路線。」他更強調:「命運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被視為中間溫和派的接近80後年輕政治學者方志恒也慨嘆,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他說:「標誌著八十年代以來『民主回歸論』所代表的改革主義路線--一種對中國政治抱有希望,對香港回歸後逐步發展民主的樂觀思潮--已經正式壽終正寢……,未來一段時間我需要安靜下來,反思香港政治的出路,嘗試思考一套新的本土民主論述。」

90後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祕書長周永康,9月1日與台灣公民團體舉辦的支持香港民主論壇上連線對談時說:「未來香港不會再有年輕人相信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未來不會再提『民主回歸』,提出來的必定是『命運自決』,香港人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要怎麼走下去。」

當北京宣布「831框架」之時,香港社會的確一度泛起了一陣無奈,甚至在臉書上浮現了一堆堆笑謔議員和公民運動的聲浪,背後充斥著一陣犬儒。然而社會很快就重拾力量。

據香港嶺南大學5日公布的民調,支持和反持立法會通過北京定下普選架構的港人,竟是五五之比,即是說,有一半受訪者認為暫時接受北京框架只給香港一人一票投票權卻沒有公平提名權的制度,即香港流行說的「袋住先」,但有一半卻堅持拒絕,寧願原地踏步,維持小圈子選舉,也不要給未來被扭曲的提名制度下選出來的特首,以「普選」的認受性(合法性),推出基本法23條等港人眼中的「惡法」。

根據預訂的時間表,立法會明年中才會就2017年特首普選辦法進行投票,除了特區政府早已開動柔性廣告,從過去的「有票都不要嗎」,進而鼓吹「有票當然要」,北京肯定也將大開宣傳機器,商界訪京團包括一個超級富豪團已應安排本月陸續上京獲領導人接見,北京會不會游說商界開放更寬鬆的功能組別選民基礎?譬如,讓現行的公司票改為個人票,以加強根據「831框架」制訂方案的吸引力?

未來民意對於特區政府在方案上進行各種小修小補的「誘惑」下,支持度會否增加?又是否會影響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的投票意向?

政治較勁,一天都嫌長。只不過香港政治生態丕變,已不可逆轉,陸港之間的政治關係,出現天壤之遙的疏離,已成定局。陳健民強調,「抗命時代」除了必須堅持香港的既有核心價值,更要推動公民社會「不認命」的精神。他舉例當香港新聞自由正被蠶蝕,有金融界人士正在籌劃創辦財經報章,只需要一千名中產人士每人捐一萬元港幣,已擁有一筆可觀的創報基金。

他又舉例有人提議公民社會要訂立「公民約章」,以免香港價值下沉。「我們還會佔中,這是要保護香港人的尊嚴,也要保存民氣,我們要跟中共比命長,中共要再進一步進向國際,就必定要進一步發展社會文明,要更多元化。所港人走向『抗命時代』,最重要的是意志!」

佔中,是香港這兩年政治發展的關鍵詞,佔中背後的公民抗命,更將是未來香港政治的核心現象,但年輕世代眼中,佔中更將是一波接一波的,且只是抗命的其中一個手段,他們願意發揮更多創意,表達不合作的精神。民陣90後的發言人楊政賢說:「上一輩對北京總是耐心的誘導,但我這輩就是抗命,任何公民運動,都是要滲透社區,打陣地戰,佔中只是一個中轉站,總的就是要讓政府無法管治,迫使政府讓步。即使決定政制改革方向的是北京,一國兩制已名存實亡,但是香港會透過與兩岸四地公民社會的結合,增加影響。」

學聯通過9月22日全港大專院校進行為期一週罷課之餘,也會走進社區,並由支持的教授演講。至今為止,已有超過百名大學教職人員聯署支持這項活動。這批年輕學生除了會視乎形勢繼續擴大公民抗命行動,也會秉承香港大學校園刊物《學苑》今年初出版2月號的精神,以《香港民族,命運自決》主題,繼續從理論探索香港與大陸之間的關係。

正如該刊引言所述:「民族主義不必然帶來壓迫,哈佛大學教授LiahGreenfeld曾指出『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是內在地互為聯繫』。若香港要踏上民主路,港人民族認同是必須處理的問題,港人由英殖時期處於『隱民族國家』,到共產中國接管後所施加的大一統中國認同,兩者以外有否第三條路?」

一般懷抱著民族主義大旗的人士,比較難明瞭香港年輕世代這段帶著Imagine Community的文字。相對的,劉進圖的這段文字或許會比較容易懂。「(港人這次對831框架)的傷心程度雖然不及1989年,但和2003年很相似,左看右看都看不到出路,但我們不應忘記,這一年對年輕一代可能是影響深遠的一年,民主和自由的夢想就是這樣薪火相傳。」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