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讓我們拒絕思考的 從來不是新聞

2014-06-09 05:11

? 人氣

是新聞讓我們拒絕思考,還是我們根們懶惰到不肯自己用腦?怪新聞爛的同時,多數閱聽人可能不自覺的習於爛新聞而不自知。(風傳媒影像合成)

是新聞讓我們拒絕思考,還是我們根們懶惰到不肯自己用腦?怪新聞爛的同時,多數閱聽人可能不自覺的習於爛新聞而不自知。(風傳媒影像合成)

新聞做為一門事業,能不能成為一門學問?我始終有保留,這點懷疑是有經驗法則做基礎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第一,入行二十多年來,真正新聞傳播科系畢業之同行不在少數,出類拔萃者幾希;第二,業內同仁各科各系都有,文史財經法政不談,連畜牧、地質都能幹記者,而且更有聲有色,還未必跑得是專業的本行;第三,新聞類別眾多,但為普及故,能不能深入不論,淺出總是擺在優先,這個意思是,拿起筆寫得清楚讓人看得懂就成,「學問」二字萬萬不可放在新聞裡嚇人。

十多年前,我和時任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現任北京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的巫和懋老師合著一本書《賽局高手》,說來好笑,老師找上我談合寫書的時候,我瞪大了眼睛、連珠砲地一串問,「你知道我是政治記者吧?」「我雖然看完整本高希均教授的《經濟學理論》,可沒上過任何財經管理課哦?」「賽局我只在大學修心理學時,學過最初淺的囚犯困境,此外,一概不知。」「你怎麼想到找外行人寫這書?」我一口氣沒喘定,老師笑瞇瞇地說,「我想,你只要寫得出來,就表示你聽懂了,你能聽得懂,就表示讀者應該看得懂。」

當下,我只差沒咬斷牙齒。但是,這句話完全道出「新聞」的本質:詮釋解讀各種議題的最低門檻。你可能需要融合雜家,旁徵博引,但不論如何徵引,就是不能深奧,新聞的門檻比「筆記小說」還要低,連「技術含量」都有限,遑論成為學問。

但是,做為普及化告知功能的新聞,卻又「彷彿」影響每一個人,進而影響整體社會。「新聞」的影響力真的如此龐然巨大而不可忽視嗎?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如此形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新聞一旦取代宗教而成為我們主要的指引來源及權威標準,社會就進入了現代化的階段。在當今已開發經濟體當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前的宗教信仰。」

狄波頓在《新聞的騷動》一書中,以接近「哲學」的論述闡釋當今新聞的紛亂,拳拳到肉,只有一點,他所設定的前提,我還是保留:新聞,永遠不可能取代宗教。儘管晨、午、晚三節新聞彷彿是一天三禱,但只能是形式的彷彿,絕無可能實質的取代。

狄波頓的提醒,並不新穎。早在十九世紀中葉,法國作家福婁拜就嚴厲譴責:報紙將一種新式的愚蠢散播至法國的各個角落,而且,遠比單純的無知更糟糕,因為這種愚笨是由知識所積極促成的結果。那個年代正是報紙隨著蒸汽刷機發明、鐵路開發、查禁法令放寬而蓬勃興盛的年代,福婁拜所厭惡且期期以為不可的是,因為報紙(新聞),人們把思考這件最重要的工作交給了別人。

一個半世紀過去,福婁拜筆下的「報紙」可以加上「電視」、「網路」…,而福婁拜的焦慮,依舊是狄波頓的顧慮。他們當然是有理由的,畢竟新聞產製過程中,本身就有一種圈內人視為理所當然,而圈外人不明所以的神祕邏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夏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