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在科技上的競合:《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選摘(2)

2020-02-25 05:10

? 人氣

由於市場部署速度快,推動了中國科技的進步。這些推力的整合使中國科技業在中國市場成為美國企業的勁敵,讓美國企業面對其他市場所沒有的競爭。(資料照,AP)

由於市場部署速度快,推動了中國科技的進步。這些推力的整合使中國科技業在中國市場成為美國企業的勁敵,讓美國企業面對其他市場所沒有的競爭。(資料照,AP)

從某些層面看來,中國崛起成為科技強權,代表我們正處在愈來愈兩極化的科技世界。中、美兩國是全世界前兩大資訊科技使用國,也是前兩大資訊科技供給國。除了少數日子例外,通常股市裡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公司裡,科技公司就占了七家,其中五家是美國企業,兩家則是中國企業。十年後,中國企業上榜的比例應該會增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中、美兩國在科技上的關係也是全球絕無僅有,並且史無前例。歷史上的確曾有國際資訊科技競爭,一九七○年代美、日兩國競逐大型電腦時代領導地位,但是現在中、美之間的競爭卻有所不同,部分原因是中國會利用自己龐大的規模控制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並為中國當地企業提供好處,這種策略是其他國家政府無法採用的。因此,Google、臉書等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公司無法進入中國。

雖然其他美國企業得以進入中國,但是唯有蘋果與iPhone 才獲得和其在全世界領導地位相稱的成功。近年來,蘋果的營收是在中國位居第二的美國公司英特爾(Intel)的三倍。

北京的蘋果直營店。(美聯社)
雖然其他美國企業得以進入中國,但是唯有蘋果與iPhone 才獲得和其在全世界領導地位相稱的成功。圖為北京的蘋果直營店。(資料照,美聯社)

如果談論利潤,差異可能就更大。蘋果在中國的利潤或許是全美科技業在中國的總和。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也為蘋果帶來挑戰,因為在蘋果的全球利潤裡,中國占了很高的比重。在微軟,我們透過Windows 與Office 散布全球的長期經驗發現,若是某個特定來源占營收或獲利的比例過大,企業就很難在該領域推動變革,這也說明蘋果領導者經常造訪北京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蘋果的一枝獨秀凸顯其他公司的弱點。相較於其他市場,為何美國科技公司難以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美國科技業思索這個問題十幾年了。在華府,兩黨有愈來愈多政治人物都在思考,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究竟是不是好事,因為要成功就可能必須進行技術轉移。

中、美兩國的科技關係是全世界歷史上最複雜的。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兩國應該互相理解對方。綜觀國際關係史,許多人對於其他國家的觀點來自諷刺漫畫,而非真實理解。美國公司在中國遇到其他市場沒有的困難,背後有諸多原因,我們必須將這些原因結合到脈絡裡討論。

其中一個原因愈來愈明顯,就是中國消費者對資訊科技的需求與興趣有時和歐美等地不同,包含微軟在內等美國科技公司銷入中國的產品,通常都是為美國使用者設計的。有時這些產品能滿足中國使用者的需求與品味,iPhone 和微軟的Surface 等硬體及Office 等辦公軟體即屬此例。然而,有時新策略會較受中國消費者青睞。

蘋果公司股價有如脫韁野馬,一年來翻倍,市值直逼1.4兆美元。(圖/ pexels)
包含微軟在內等美國科技公司銷入中國的產品,通常都是為美國使用者設計的。有時這些產品能滿足中國使用者的需求與品味,iPhone 和微軟的Surface 等硬體及Office 等辦公軟體即屬此例。(圖/pexels)

◆ 文化差異形成的科技產品落差

二十多年前,蓋茲就預見中國不只會成為大規模消費市場,更會崛起成為科技人才大國。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微軟亞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 MSRA)開幕,現在坐落於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兩所頂尖學術機構旁的兩棟辦公大樓裡。成立的前二十年,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開創研究不只專注基礎電腦科學,更是橫跨自然語言、自然使用者介面、資料密集運算、搜尋科技等領域,旗下的研究人員發表超過一千五百篇論文,推動全球電腦科學領域的發展。微軟亞洲研究院象徵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人才庫。

有時微軟亞洲研究院會脫離基礎研究,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新型產品。以美國觀點看來,有些產品真的很令人驚訝,其中一個例子是女性人工智慧社交聊天機器人小冰,專門與青少年和二十多歲的青年聊天對話。在中國,小冰似乎填補某種社會需求,使用者平均每天和小冰對話十五到二十分鐘,談論一天的生活、人生遇到的問題,以及心中的希望與夢想。或許小冰填補一胎化社會的某種需求?小冰現在有超過六億名使用者,她的能力正不斷成長,現在還配備創作詩歌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小冰曾上電視播報天氣預報,並定期主持電視與廣播節目。

二○一六年春天,我們將小冰引進美國,結果馬上學到各國科技品味的差異。美國版的小冰叫做Tay,這個名字不過是小冰美國版爭議的開始。

當時我在度假,晚餐時很不應該地瀏覽手機。我收到一封比佛利山莊律師寄來的電子郵件,信中開頭寫道:「謹代表我們的客戶泰勒絲(Taylor Swift)來信。」光是這段開頭就讓這封信在收件匣與眾不同。對方表示:「想必您知道,『Tay』這個名字與我們的客戶密切相關。」不,其實我不知道,但是這封電子郵件仍然引起我的注意。

泰勒絲(Taylor Swift)。(美聯社)
泰勒絲(Taylor Swift)。(資料照,美聯社)

該律師主張,使用「Tay」這個名字會讓大眾以為我們的聊天機器人與歌手泰勒絲有關,並且違反聯邦法與州法。微軟的商標律師雖然抱持不同觀點,但是並沒有想打官司或冒犯泰勒絲的意思,除了Tay 以外,還有很多名字可以選擇,因此立刻開始討論更名事宜。

然而,我們幾乎立刻遇到另一個更大的問題。如同小冰,Tay 能透過對話中的回饋來訓練與人互動的能力。有一小群美國惡作劇人士策劃一場行動,利用推文訓練Tay 發表種族歧視言論,並且成功了,因此在Tay 發表一日多後就被迫下架。這一次我們不只學到各國文化規範的差異,更體認到人工智慧需要加強保護。

Tay 只是體現中、美兩國文化差異的其中一個例子。許多在美國研發的服務到了中國卻無法達成預期效果,因為中國使用者偏好國內專門為國人設計的產品,這些產品的性質與設計都和美國有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美國的網路服務到了中國後都敗給當地的網路服務:論電商,亞馬遜不敵阿里巴巴;論訊息,美國的服務不敵騰訊的微信(WeChat);論搜尋,Google 不敵百度。在許多重要的層面上,這些中國國產服務以創新方法迎合中國消費者的品味,而美國的產品卻無法做到。

這凸顯全世界科技業—尤其是中國,愈來愈普遍的一項特色,各地都有聰明的人才,而中國企業致力創新,努力工作,並取得實質成功,其背後的基礎是美國等捍衛自由企業的國家,所重視的創新精神與強烈的職業道德感。此特質不只彰顯在研發科技工具的中國企業,更彰顯在迅速部署人工智慧科技的中國企業。由於市場部署速度快,更推動了中國科技的進步。這些推力的整合使中國科技業在中國市場成為美國企業的勁敵,讓美國企業面對其他市場所沒有的競爭。

然而,其他阻礙美國企業成功的因素更具挑戰,首先是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而美國現在也在構築障礙。

科技市場進入障礙建構大賽中,中國顯然一馬當先。這不代表其他國家不想這麼做,而是因為參與世界貿易體系,尤其是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必須付出代價,因此無法採取這種策略。在美國貿易代表署(US Trade Representative)持之以恆的推動下,多邊與雙邊談判為美國科技業打開全世界的市場。

*作者布萊德.史密斯(Brad Smith)為微軟總裁,負責帶領全球56個國家超過1400名業務、法律、管理專才,在微軟及科技業界的隱私權、網路安全、人工智慧倫理、人權、移民、慈善救濟及環境永續等政策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自2002年起負責解決微軟與多國政府之間的反壟斷爭議,2010年後又為隱私權及移民問題帶頭對美國政府五度興訟。史密斯原為科文頓.柏靈律師事務所(Covington and Burling)的股東兼合夥人,以該事務所史上第一位以堅持桌上要有個人電腦為就職條件的律師聞名(時為1986年),後於1993年加入微軟。2014年,《紐約時報》將史密斯譽為「科技界大使」。

卡洛.安.布朗(Carol Ann Browne)為微軟通信主任兼執行公關。原本在亞利桑那州擔任記者,但因不敵科技的誘惑遷居至矽谷,就此展開公關生涯,並於2010年進入微軟任職。布朗與史密斯曾在全球各地合作撰寫文稿、拍攝影片、及發表包括部落格《今日科技》(Today in Technology)在內的媒材。本文選自《未來科技的15道難題》(商周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