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容觀點:打造傳藝品牌 說台灣自己的故事

2017-01-21 06:30

? 人氣

去年剛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鮑伯狄倫,繼承的說書傳統和台灣唸歌仔、歌仔戲、布袋戲中的說書傳統比較討論,搭配歌仔戲和布袋戲的展演,或是談談台灣歌仔戲劇本創作者的得獎可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上幾例拋磚引玉,用意在說明,講座規劃應該要超越「演前導聆」的思維,不單僅止於講解技術,而是能夠接上傳統藝術背後的精神和文化歷史意涵,對應現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指明那些歷久彌新,那些又是時代差異。

在推廣傳統藝術時,從分眾量身設計的觀點,銜接上傳統智慧,連結歷史土地文化精神,回應人們對人生的究竟思考,提供來自於傳統的助力和加持。使大眾透過欣賞傳統戲曲/藝術,而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自我知識和創新可能。

別具新意的演出節目策畫:「參與式劇場」(Paticipartory theatre/art)、「應用劇場」(Applied theatre)、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er),把「故事」引進園區,把「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引進園區。

如果能夠設計讓參與者成為「共同創造者」的活動;讓大眾、師生、各領域藝術家、各階層人群、遊客把自己當成藝術家共同創造。來傳藝就更是了解傳統台灣文化,建構、創造和述說自身故事的一場旅程。走出傳藝,你可以去建構出自己未來的新故事。

園區有各式古色古香建築,以及寬闊的室內室外各場域,都適合規劃上演各式劇碼,劇中有歷史角色扮演、戲劇角色扮演。

比方說,可以仿效美國麻州普利茅斯農場(Plimouth plantation)的訪客漫步在原貌重現的1627年英式鄉村中,碰到穿著古裝的演員的旅程。在傳藝中心裡,訪客走在民藝大街上,可以遇見曾活在日治大正年間的宜蘭聖後街街民,走在鄭氏家廟廣孝堂、黃舉人宅,可以遇見鄭氏、黃氏家族,這些扮演的演員,每個人都對當年風俗民情與個人生命史都瞭若指掌,訪客可以問他個人獨特的故事,日常生活、宗教信仰、醫療實務、戲曲演藝,蓋宗祠的經過或家族八卦,跟他們一起觀賞歌仔戲落地掃的演出,甚至可以跟主婦們聊聊、嘗嘗剛做好的午晚餐,或者觀察如何製作藍染等工藝。

渡船上的船夫可以說日治大正年間的故事,也可以是傳統戲各劇種中「桃花搭渡」裡的人物,桃花與渡伯唱著「點燈紅」、「桃花過渡歌」,說說笑笑,帶船客渡河。

也可以用隱形劇場(Invisible Theatre)、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等不同概念和形式,在街上或游船上重現各種台灣歷史關鍵場景(如漳泉械鬥)或人生議題(親子衝突),把觀眾捲入,演出結束後再導入各種主題講座、解說和討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