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登台怪事多!金獎強片擠破頭進不來 有人卻「隨便放一放」了事⋯⋯

2019-12-17 08:10

? 人氣

華人影壇受限於兩岸關係敏感,中國電影在台放映1年僅有10片名額,且每年僅以1次抽籤定勝負,也引發不少爭論。(取自H4roldas@pixabay/CC0)

華人影壇受限於兩岸關係敏感,中國電影在台放映1年僅有10片名額,且每年僅以1次抽籤定勝負,也引發不少爭論。(取自H4roldas@pixabay/CC0)

熱衷華語電影的台灣影迷,每年除了金馬典禮的開獎生死戰外,還有件年度要事,便是中國電影上映抽籤結果。由於中片在台灣上映,每年僅10部額度,且每年僅以1次抽籤定勝負,早引發不少爭論。而今年不少金獎作品又落馬,如屢屢問鼎坎城等國際影展的導演婁燁,其新作《蘭心大戲院》日前先於金雞電影節遭撤換、中國上映檔期也遭延期,除中國觀眾無緣之外,也因未中籤而無法在台上映,引來不少影迷唏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追溯中國電影配額制度的脈絡,在兩岸政局動蕩不安的90年代,作為國家文化實力展現的電影,自然也成為角力戰場,如1993年於坎城抱回金棕櫚獎的《霸王別姬》,僅管由台灣湯臣電影出資,卻因中國演員比例不符政府規定,無緣以中華民國名義參賽;至於被視為華語影壇最高榮譽的金馬獎,則遲至1996年才開放中國電影參賽。

霸王別姬_張國榮(圖/維基百科)
由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於1993年上映。(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而中國電影在台上映,則是自1997年才開出10部片窄門。依當時新聞局「大陸地區影視節目得在台播映之數量類別時數」規定(現由文化部影視局主管),開放中國電影每年以10部為限,早年申請件數不多採「先搶先贏」,以送件順序為準,而後因申請數量逐漸增加,文化部於2013年開始,每年採行抽籤制,且申請須為在中國上映2年內之新片。

另一方面,2010年簽訂的ECFA中,中方承諾,台灣電影進入中國沒有配額限制,但須經主管部門審查後,並於2013年發布《關於加強海峽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時任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對此曾表示,中國對進口台灣影片,已經沒有配額限制,希望台灣方面也能放寬限制,使台灣觀衆有機會觀賞更多中國影片。

在2014年的兩岸服貿協議中,我國原擬將10部片的配額,放寬為15部,但後來此事隨318學運爆發而暫緩,文化部另外則於同年10月底公告,中國電影若於四大影展(奧斯卡、坎城、威尼斯、柏林)競賽單元獲獎,或於金馬獎摘下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獎者,便可不受10部名額限制直接上映,此規定被稱作「菁英外卡」,近年如在金馬拿下最佳劇情長片的《推拿》、《大象席地而坐》,皆以此規定在台上映。

《大象席地而坐》因獲得金馬獎的加持,而有機會與更多大陸觀眾見面。(甘岱民攝)
獲得金馬加持的中國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以被稱作「菁英外卡」的方式在台上映。(資料照,甘岱民攝)

10部配額如窄門 影人喊話屢成金馬典禮插曲

然而此制度實行至今,每年皆不斷引起議論,更不時成為金馬獎典禮插曲,如《七月與安生》於2016年金馬獎,由周冬雨、馬思純一同摘下最佳女主角,是破天荒的雙影后紀錄,但該片卻早在1月的抽籤中落馬,也讓監製陳可辛在典禮上笑稱,這部片全台灣恐怕只有評審團看過;《七月與安生》則到了隔年,才終於幸運中籤。

又如第55屆金馬獎,主持人陶晶瑩便當場向文化部長鄭麗君「請命」,表示金馬是國際電影盛事,卻僅有評審團與少數人,能看到所有入圍影片,並反問觀眾,「大家都想看到入圍的所有作品,對不對?」獲得全場熱烈鼓掌,陶子並與鄭麗君握手表示:「加油,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