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經緯觀點:台灣已經失去再創經濟奇蹟的關鍵因素了

2016-12-16 07:0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出席彭博台灣金融論壇。點出台灣面臨四大問題,包括投資人和券商憂心台股的量能萎縮、定存族苦於利息縮水而銀行卻煩惱資金氾濫、超額儲蓄率逐年增長但企業投資卻反向衰減、創新創業能量不足及產業轉型升級遲緩等。(甘岱民攝)

總統蔡英文出席彭博台灣金融論壇。點出台灣面臨四大問題,包括投資人和券商憂心台股的量能萎縮、定存族苦於利息縮水而銀行卻煩惱資金氾濫、超額儲蓄率逐年增長但企業投資卻反向衰減、創新創業能量不足及產業轉型升級遲緩等。(甘岱民攝)

蔡英文總統在經濟學人全球大趨勢2017特刊上發表文章「讓台灣再現虎威(Turning Taiwan into a tiger again)」,希望台灣經濟奇蹟(Taiwan Economic Miracle)會再度出現。在當下的台灣政經氛圍,已經是絕無可能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道理很簡單:1970年代全體國民齊心協力,沒有雜音,努力拼出一條出路,改善生活。現在無論任何黨派執政,面臨眾多對立團體扯後腿;加上談話節目、網上臉書、部落格言論,眾說紛紜,不知何者為真。再好的政策辦法,都有人反對,都有人不相信,施政無法及時有效落實,如何能帶領台灣再起?

台灣如此,韓國、香港、新加坡亦然。如果哪個執政黨還想再創奇蹟,只能說很有想像力了。

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的探討

亞洲四小龍從1960年到1997年近40年間經濟以極高速成長,成為許多經濟成長研究的熱門話題。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學者希爾頓·魯特(Hilton Root)在1996年為亞洲開發銀行所寫的一本書“Small Countries, Big Lessons: Governance and the Rise of East Asia”,從政府的治理的角度探討亞洲各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他在正文前開場白“Prologue: A French Fable Revisited”講了一個法國寓言:

遠古時代法國狼群為渡過嚴冬頭痛萬分,其中有隻名叫貴司鐸師(Grisdos)的狼群統領以克服困難尋找食物著稱,它的貪婪特性讓華爾街今天還用『狼』,來稱呼貪婪的金融投機者。

有天貴司鐸師發現,在峽谷另一邊有個絕佳之地,充滿可獵之物,如果能遷移到那裡,狼群以後再也不需要擔心溫飽了。為了帶同伴跨越鴻溝,貴司鐸師去詢問貓頭鷹耆老薇若妮卡(Veronique)如何過峽谷?貓頭鷹回答:『容易!只要化成鳥飛過去就行了。』貴司鐸師頭也不回就把好消息帶回給狼群。只見狼群滿臉疑惑問貴司鐸師,怎樣才能變成鳥一樣飛過去?貴司鐸師只好再度求見薇若妮卡,轉達狼群無法飛行的難處。薇若妮卡說:『那我教你一個次佳辦法,化成魚游過峽谷也行,但需要沾濕身體囖。』貴司鐸師滿懷希望回報狼群新辦法,狼群再度問它如何做到?貴司鐸師回答:『我太興奮忘記問細節了。』貴司鐸師三度詢問薇若妮卡,貓頭鷹說:『智者只給忠告,提供方針。執行之事自己琢磨。』

魯特說:今天新興國家急著得著進入工業經濟財富的途徑,外國專家給他們相同的建議:『將經濟體系化為市場經濟就行。』資金、技術自己想辦法。

這個寓言感動了前行政院長陳沖,把此寓言冠在他的著作『法國狼與貓頭鷹:陳沖的金融觀與世界觀 』之中。

寓言的目的乃是為了告訴小國想發展經濟,需要有具體治理之道而非目標而已。各國經濟發展的方向及路徑都不相同,重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路,書內容就是描述四小龍,及數個亞洲國家,政府治理的案例報告。

亞洲開發銀行顧問如何看待台灣經濟奇蹟

書中第3章(TAIPEl, CHINA'S GREAT SEPARATION),花了10頁描述講台北與中國分治特點。文章提到1951-1965年的美國金援及顧問,對協助台灣穩定物價、提供外匯、精簡行政體系、建立技術官僚體系、發展工業策略、強化技職訓練、商業民營化、農業改革、土地改革有積極的作用。(關於美援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影響,有多篇詳細報告,可參考張健所寫的『美援與臺灣經濟發展』《美國研究》1991年春季號, pp. 12-25)

文章也指出台灣政府培養出一批技術官僚,讓擬定政策與執行政策者分開,避免利益輸送;透過考試晉用公務人員,避免憑關係安插政府員工;嚴格取締貪污,監察院嚴格監督官員彈劾、包括彈劾行政院院長俞鴻鈞,經濟部長李國鼎。台灣政府的肅貪、優秀的技術官僚,開放變通的態度構成良好的治理體系。與香港、新加坡一樣,採用政經分離,不讓政治插手經濟利益。

對工業及商業的控制,則透過大型企業強制性加入全國工總商總,以便配合政府產業策略,形成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營運體系。

1965-1989年25年間,台灣經濟不僅高速成長,所得分配十分均勻,具有了不起的經濟發展成果。

1965-1989年25年間,台灣經濟不僅高速成長,所得分配十分均勻,具有了不起的經濟發展成果。(劉經緯提供,資料來源:世界銀行World Bank)
1965-1989年25年間,台灣經濟不僅高速成長,所得分配十分均勻,具有了不起的經濟發展成果。(張經緯提供,資料來源:World Bank)

台灣經濟發展歷程

1960年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台灣經濟以極高速成長,38年間台灣國民所得毛額(GNI) 平均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長,人均GNI也以12.83%的速度增加,人均所得從154美元增加到1萬4千美元,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達9.1%。經濟發展成功主要原因為土地改革成功,及適切的產業政策。

土地改革

1949年從大陸移居台灣人口約200萬,台灣本地人口約800萬。1949年施行三七五減租,強制地主與佃農民簽訂6年以上租約,租金以1947、1948年的土地平均產量37.5%支付給地主,佃農對農業經營之意願提高,產量顯著增加。1951-1975年開始實施公地放領,以承租耕農為主。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政府強制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放領給現耕農民。土改之後佃農農作物收入加上家禽家畜飼養收入,平均收入增加30%,農業人口從425萬增至599萬,農戶從68萬戶增至88萬戶,解決農民無地可耕失業問題。

台灣的土地改革受到美援影響甚深,尤其是中美合作的農復會可以運用10%的援助金,補助肥料及農業技術訓練。美國農經學者拉德金斯基(Wolf Ladejinsky)1946年曾在日本推廣土改,由日本政府強制收買地主超額土地,然後用相同價格出售給農民。耕者有其田幾乎是日本土改的翻版,此一辦法也在菲律賓、印度、緬甸、泰國、印尼、越南等亞洲國家推廣,目的是防止類似中共農村革命做大,台灣土改阻力較小效果也比較好。

耕者有其田的缺點是土地細碎化,造成以後整體開發困難。台灣在1962-1970年對25萬公頃農田進行10年農地重劃,以利更有效耕作。日本也在70年代開始稻田土地重劃,整合零碎土地以便機械化耕作。

1965年6月美國最後一次撥款援助台灣,合計援助14.82億美元,平均每年援助9,800萬美元。

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發展主要分為5個階段:(一)第一次進口替代(1953-1959年),扶植了6,000多家民營企業,工業產值每年成長10%,替代進口成效顯著。(二) 出口擴張(經濟起飛)(1959-1973年) 成立高雄、楠梓、台中三個加工出口區,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同時拓展紡織與家電產品外銷。(三) 第二次進口替代(1973-1979年) 發展重化工業,為化纖、塑膠、鋼鐵業奠下基礎,推動「十大建設」強化基礎建設,並興建核能發電廠。(四) 產業升級(1979年~至今),1980年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機械、資訊、電子、電機、運輸工具…等策略性工業。(五)自由化、國際化(1984年~至今),允許民間設立新銀行、公營企業民營化,設立境外金融中心、開放外國法人投資股票市場、降低關稅、放寬進口管制,參加國際經貿組織。

如果從1965年美援停止以後起算,蔣中正執政的12年經濟發展績效最佳,平均GNI年增率達18.57%,其次為蔣經國執政的10年(17.1%),李登輝執政的12年績效也不錯(9.16%),陳水扁及馬英九執政年間則大不如昔,只能稍微優於世界經濟成長,經濟起飛歷程,已經結束。

(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
(張經緯提供,資料來源: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

從歷次國際經濟危機事件來看,1973年蔣中正總統執政時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1974年台灣GNI年增率為34.72%,經濟成長率為2.67%。1979年蔣經國總統執政時發生第二次石油危機,1980年台灣GNI年增率為24.63%,經濟成長率為8.04%。1997年李登輝總統執政時發生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台灣GNI年增率為負7.96%,經濟成長率為4.21%。2000年陳水扁總統執政時發生網際網路泡沫,2001年台灣GNI年增率為負8.87%,經濟成長率為負1.26%。2008年馬英九總統執政時發生全球性金融海嘯,2009年台灣GNI年增率為負5.23%,經濟成長率為負1.57%。後蔣時代執政者對國際經濟危機應變能力,已經顯露窘態,不能立即產生應變方案。

台灣經濟發展成果

台灣經濟發展不僅有極高速的經濟成長,還具備所得分配平均,物價穩定,就業充分,物資充裕,教育普及,嬰兒存活率高,供電充沛,公共衛生狀況良好,預防接種普及,產業供應鏈完整、中小企業應變迅速,基礎建設逐步完備…等成果,甚至都市規劃、水利灌溉、遊憩娛樂都可顧到。這些項目,任何國外執政團體,如果有3、5項成果,就可以在選舉中誇耀獲勝,更何況台灣經濟發展,達成多項優良目標。

台灣經濟起飛關鍵因素

適切的產業政策是開始,執行能力才是關鍵,真正落實經濟計劃得到成果的一是人才、二是制度、三是規劃、四是創新、五是時機。

人才

兩蔣時代延聘國際知名華人經濟大師劉大中蔣碩傑邢慕寰顧應昌鄒至莊費景漢…等院士,國內也有王作榮于宗先李庸三…等熟悉實務的經濟規劃人才配合。尹仲容李國鼎嚴家淦孫運璿俞國華趙耀東李達海、等在台灣金融、工業、電力、鋼鐵、石化…產業及技術上多有建樹,一起成就出台灣傑出的經濟發展成果。

制度上實行政經分離,培養大批優秀技術官僚,其中包括王昭明郭婉容蕭萬長吳敦義吳伯雄蘇南成彭淮南徐國安吳惠然張秀蓮尹啟銘何美玥…,外交人才魏道明周書楷沈劍虹楊西崑錢復…,與行政人才謝東閔林洋港邱創煥李煥等。

資料及制度

行政院主計處很早就在劉大中、蔣碩傑指導下,進行全國性會計、人口、經濟基本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並對就業、物價、教育、社會福利…做全面調查及監控。台灣行政當局對資料收集的範圍及技術純熟,資料品質良好,才能擬定具體有效的經濟發展目標。主計處是台灣經濟監控、規劃極為重要的單位,歷任主計長都從基層做起,歷經審核脫穎而出,為一時之選,主計處績效斐然。現任主計長朱澤民毫無蒐集資料之經驗,把技術官僚交給一位政治任命不懂實務的人手上,真叫人捏把冷汗。

規劃

經建會依據資料及投入產出表,按照實際情況及工業能力及勞動力,構建經濟計劃及執行時間表,按時間檢驗成果修正目標,非常務實。從1953年起第1期四年計畫到第10期四年計畫 (1990-1993年)

1953年起第1期四年計畫到第10期四年計畫。(劉經緯提供,資料來源:經建會)
1953年起第1期四年計畫到第10期四年計畫。(張經緯提供,資料來源:經建會)
1953年起第1期四年計畫到第10期四年計畫。(劉經緯提供,資料來源:經建會)
1953年起第1期四年計畫到第10期四年計畫。(張經緯提供,資料來源:經建會)
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劉經緯提供,資料來源:經建會)
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張經緯提供,資料來源:經建會)

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1991-1996實施6年國建,1997-2000年實施跨世紀國建,還可以維持7%及5.8%經濟成長,發展目標朝向品質而非數量邁進。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實施新世紀一、二期國建,目標與經濟發展無關,也沒有能具體衡量標準,沒有達成任何具體成果,台灣經濟成長奇蹟消失殆盡。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精簡行政組織,2014年1月經建會與研考會、主計總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及公共工程委員會,組織採委員制,由行政院個部會首長兼任,整合為跨部會的國家發展委員會。功能轉向協調、溝通、整合、考核,經濟發展功能為9個業務單位之一。

創新集體採購

1970年代末台灣對美出口快速增加,貿易逆差持續擴大,當時主管貿易經濟部次長汪彝定規劃購團赴美集體採購。1978年1月採購團出發之後,所到之處因為單次採購金額龐大,不僅可取得較優惠價格,並且各州的國會議員,都會從華府趕回來歡迎採購團。結果不僅與許多國會議員建立良好關係,軍品採購或不利台灣提案,都得到這些國會議員的幫助,這是全球第一次由政府舉辦的聯合採購創舉。

設立加工出口區

1950年代台灣工業不發達農村人口過剩失業嚴重。加工區之父吳梅村在1953年出任高雄出口加工區管理處處長,1966年12月創立台灣也是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融合自由貿易區、免稅區與工業區,進口原料和中間產品,經過勞力密集加工後出口,達成「拓展外貿、吸引工業投資、引進新技術、增加就業、累積資本」目標。加工出口區,讓台灣增進對跨國公司經營管理、員工訓練、國際貿易的理解與實務經驗。此段經驗也培養出吳梅村日後升任經濟部次長,成為吸引投資的能手。把原先閒置的土地及人力,利用外人之力,創造出台灣更大的GDP產值及名聲,實在高明。

設立外貿協會

1970年經濟部結合民間工商團體成立外貿協會,除台灣5個辦事處之外,全球各地設有60個據點,形成完整的貿易服務網。業務包括:開拓海外市場、行銷台灣品牌、選定觀光醫療、文化創意、營建環保及連鎖加盟四大產業進軍國際市場、發掘市場商機、推展網路行銷、及培訓國際企業人才…等。早期貿易商常聚集外貿協會資料館,查閱駐外單位匯總商機,對促進商品出口,很有幫助。

時機

1964年8月美軍和北越發生東京灣事件,1965年2月起美國對北越的大規模戰略轟炸開始長達10年的越戰。台灣積極爭取越南美援在台採購,1966年台灣對越南輸出達美金8,600萬元,僅次當年對美國與日本的輸出,占出口總值16%。從越南統計來看,台灣是第二大進口國,僅次於美國。

台灣在美國阻止下,並未直接加入越南的戰鬥,但是台灣仍舊派出退役飛行員替美軍運送物資,台灣電力公司也派員協助越南興建電力系統。台南亞洲航空公司也成為維修越南飛機的承包商,台灣也是駐越美軍休假優先選擇去處。雖然亞洲各國都想賺越戰錢,台灣因為已經預備妥當,機會來時分得較大的商機。越戰對台灣持續經濟起飛,有促進作用。

領導守則

荀子君道篇論及君主治理之道首推『能群』,就是善於團結整合領袖人才。包括『善生養人者』(善養活撫育人,人就親近他)、『善班治人者』(善治理人,人就安心順從他)、善顯設人者(善任用安置人,人就喜歡他)、善藩飾人者(善表揚人,人就讚美他),利用能人促進人力、物力適切的發揮。

過去台灣能經濟起飛,成功關鍵在讓全民都動起來,都有機會發揮。土地改革讓農民有活幹,設立加工出口區及民營企業讓閒置人口有就業機會。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可以不出國就學習到外資的技術及經營管理的長處。促進外貿,把產品延伸到國際水準也增加就業機會。經由國內外優秀專家帶領培育出一批優秀技術官僚,制定合宜產業發展策略,會讓資源重點集中發揮。

台灣民眾的勤奮及節約,家庭加工盛行,糊100個紙袋賺取1毛台幣,或到電子工廠當工人賺取微薄工資。大家搶著加班,下班還設法打零工賺錢。出口累積了很多外匯,1987年外匯存底超過750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二。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打拼,改善生活。

經濟發展停滯

1987年蔣經國去世前一年解除三十八年的戒嚴,開放黨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隔年開放報禁。在1988年政府政府歲入歲出淨額還有近390億結餘。從李登輝接任總統之後歲入不敷歲出,靠發行國債券平衡政府支出。

各級政府歲入歲出淨額。 (劉經緯提供,資料來源:主計處)
各級政府歲入歲出淨額。 (張經緯提供,資料來源:主計處)

1988年李登輝接任總統仍維持舊政。1990年李登輝當選總統,國民儲蓄率日漸降低,再也未超過三成,貧富分化開始惡化,1991年結束動員戡亂時期,警總撤銷,同年開放台商間接赴中國大陸投資。李登輝總統執政時,具有黑道背景人士參選各級民代,「黑金政治」及「台灣地方派系」在政壇發展成形。1996年李登輝總統提出戒急用忍政策,制止台塑投資廈門地區海滄計畫,錯失進入大陸市場機會,結果南韓大力在大陸擴充,獲益甚多。從此年開始,GNI年增率從9%下降到4%,經濟成長率從7%降到不到5%,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經濟起飛停止。

1997年起,李登輝總統將建設計劃目標改為虛幻的『建設現代化國家、提升國家競爭力、增進國民生活品質、促進永續發展』口號,林濁水批評李登輝執政時期宣傳的亞太營運中心乃是經濟神話。台灣經濟起飛在李登輝總統執政時結束,民進黨因而崛起。

2000年陳水扁總統執政時,建設計劃目標是更虛幻的『建設綠色矽島、知識化經濟、永續化環境、公義化社會』。馬英九總統執政經濟成長更低,1996年以來執政者消耗政府債務累積未償餘額從1.2兆增加到5.4兆,政府舉債度日成為常態。

各級政府債務累積未償餘額。(劉經緯提供,資料來源:主計處)
各級政府債務累積未償餘額。(張經緯提供,資料來源:主計處)

蔡政府又來虛幻目標

蔡英文總統的施政目標,無論是『五大政治改革、五大社會安定計畫、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或是新南向政策。不僅她自己說不清,憑常識就知道是說空話的宣傳,與亞太營運中心口號如出一轍。創新及南向要憑實力,不是設定目標就能達成的。

舉例來說:落實環保首先需要建立環境監測站,收集10年資料之後,才知道台灣環境污染來源是空氣、噪音、土壤、河流…那裡出問題,確定問題所在,然後才能針對問題擬定對策排定優先順序,然後才有環保政策。執行之後,有些辦法有效,有些辦法還得試誤修改,才能改善環境品質。

同樣的台灣花多年建立產業關聯表,就是要了解產業的關鍵性,找出帶頭作用的產業,才能擬定有效的發展策略。要從有人才、有資源、可行部分著手。沒有尤塞恩·波特這般人才,無論怎樣訓練、培養,也無法寄望奧運短跑得牌。

從李登輝總統開始說空話開始,陳水扁總統、馬英九總統也都沒有提出具體辦法。原因很簡單,他們根本不懂,也無能帶領台灣未來發展,提出一些想像目標,當然沒有成果。這些台灣領導者,實情、人才及設施是否完備都不知道時候,所擬定的施政方針,絕對是憑空想像,才會有亞太營運中心,綠色矽島這類空話。也因為不懂,才會用不具體的抽象的政策唐塞、欺騙選民。

小英說出『讓台灣再現虎威』,立意甚佳。先拿出證據、辦法再說你有多大能耐。否則只會陷入『寧可沉默不語被人視為無知,也不要信口開河露餡讓人摸底。』的地步。提出政見前,先做好功課,不要讓人看笑話。

要團結運用領袖人才,不要把大位給那些又不懂、又沒用的庸才。有多少人才,有多大本事,實實在在去做,做好了,自然別人就願意跟你。

還兩蔣一個公道

兩蔣也不懂經濟,但是他們倚重真懂的人替他們規劃,做出符合現狀配合時代可行方案,然後讓能者執行。台灣經濟奇蹟證明他們在做事,並且做的很好。

小英政府說要落實轉型正義,無非就是為二二八事件平反。二二八事件是個時代悲劇,當時不僅台灣幾乎各國都同時上演。如果當時沒有獨裁,內部分裂就足以讓台灣失守。

蔣中正從大陸退守台灣時,歲入85%用在軍費。如果不守住台灣,中共早就佔領台灣。八二三砲戰空軍臺海戰役,若非蔣中正台灣早就併入大陸統治。兩蔣把台灣從貧窮、落後建設成富強、康樂的國家,功勞甚大。二二八枉死的人需要平反,那麼自願保衛台灣,犧牲性命而死的人,是否更該得到嘉獎與補償?

更改中正紀念堂及對蔣中正銅像進行拆毀塗漆的人,洪素珠事件…顯示部分台灣人的忘恩負義。我們需要反省,是那些人讓台灣變成了不感恩又喜歡批鬥的社會?

陳水扁不僅貪污徇私,賄賂他的人都被判刑服刑期滿,還有人要替他申冤。如果陳水扁被冤枉,他們為什麼不替同案判刑的人講話?陳水扁為了替自己脫罪,居然出賣台灣,認為台灣屬於美國管理,依據「美國軍政府代理人」向美國軍事法院上訴,實在無恥之極。

如此不平衡的正義,只能說是假正義。團結是強國的根本,分化只會拆自己檯。

如何讓台灣人民團結同心,是執政成功需要做最大努力的課題。

*作者為管理博士,曾任職於中華經濟研究院,現旅居美國從事商業資料分析工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