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父親曾經走過的道路上:《黃天鵬傳記》選摘(1)

2019-11-14 05:10

? 人氣

父親惟一的嗜好是讀書、閱報、剪報和寫作,最愛唐詩,經常一面整理花園,一面吟詠;即使年歲漸長,仍樂在其中。辭世前仍忙著處理中國憲法學會會務、撰寫文章、整理自傳,若不是死神突然召喚,驚濤駭浪的一生、報界與政壇秘聞,早就公諸於世,然而世事那能盡如人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走茶冷佛燈微。父親離開後,留下的並非平靜,命運之神毫不吝惜展現無以倫比的威力。母親將希望寄託在宗教,暗夜哭聲,若能有片刻的安寧,那是因為成堆成疊的冥紙,在化為雄雄烈火的瞬間,照亮了暗室與夜空,為天堂與人間開啟了一扇對話的窗口,帶來夢幻般的慰藉。然而黎明終將來臨,現實總是橫在眼前。

那些寂寥、苦澀、無盡的夜晚,十一歲的小女孩淚流滿面、蜷縮在孤獨的角落裡,一遍又一遍在心中吶喊著:「為什麼要生下我?」雙手合十,渴望一句噓寒問暖,夢想擁有平凡的日常,祈求脫離原生家庭,所有關於父親的回憶全都墜落無底深淵、無影無踪。

踩在虛無縹緲的人間路,說著無人能懂的呢喃囈語,小女孩不知不覺踏上了父親曾走過的路──進入了政大新聞系與政治研究所,鑽研新聞與憲法。離開校園後,在電視台新聞部,歷經記者、主播、主管、製作人、營運總監等職務,工作之餘,常常反問自己:「新聞的本質是什麼?記者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商業掛帥、收視第一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客觀這些傳統標準早被拋諸腦後,政治立場與經營者的利益成為最大考量。

有沒有一個典範,可以告知,要如何獨立超然、不受外在影響而立足於新聞界?有沒有一本書,不光空談理論、也非宣揚自己的成就,而是以實際案例說明,堅持理想的記者有可能走出一片天?

黃佩珊(作者提供)
黃天鵬么女、本文作者黃佩珊,曾任電視台記者、主播、主管、製作人、營運總監等。(作者提供)

年歲漸長,不斷反省,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到底從何而來?工作上,從製作一般新聞轉向了深度報導;從追逐獨家轉而深思如何提供有益的新聞與節目。然而,這些都無法解釋新聞存在的目的,我們總是以讀者的喜好、收視率、點閱率以及廣告主的意見,決定標題與內容。

也就是在兩、三年前,開始翻閱父親的著作,遣辭用句,如此熟悉,父親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現。父親說:「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新聞記者等同古代的史官,應具有史才、史學、史識和史德。」原來典範一直在我心裡,只是在追求世俗認可的標準時,刻意將它淡化,融入所處的環境較為輕鬆,挑戰現狀總是不容易啊!

民國二十年代,軍閥較勁、大興文字獄、報業由不同勢力把持、戰火無情摧殘著記者的生命與健康,卻有許多視死猶歸的報人,持續挑戰他們認為不合理的制度,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尊嚴發出沈痛的呼喊,那個時代,有所謂的團結奮鬥的「重慶精神」、有著「捨己為民」的氣魄,進入戰爭與戒嚴時期,無所不在的特務,更是管控著媒體人的一言一行。反觀現在,傳播界比以前單純許多,記者擁有更多的自由與更大的揮灑空間,然而輿論與新聞紛雜,所在乎的、所爭論的,相較之下,多麼微不足道。

於是我興起了將父親從事新聞業的經過,著乎竹帛。一開始,我想先出版一本圖文集、一本傳記和一本小說。整理照片時,發現許多須查證之處,只能先就手邊資料精讀再精讀。父親語多隱諱,為了得知影中人的來歷、職位、頭銜等,必須盡可能搜集相關書刊。民國時期的記者、主筆、革命人物……一個個活靈活現地在我心中的劇場登場了,背景是錯綜複雜的軍閥割據、國共之爭與對日抗戰,熟讀近代史又成為必要之事。然而歷史並未陳述個人所遭遇的國仇家恨,我從《時事新報》,《大公報》、《申報》、《中央日報》、《北洋畫報》、民國時期雜誌中尋找,意外發現父親以筆名發表之文,數量龐大,不知凡幾,可以想見,當時勤於著書論述的情景。

*作者為黃天鵬么女。資深媒體人,曾任澳亞衛視廣州營運總監和新聞站長,現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深造。本文選自作者為其父撰寫的傳記《改革中國報業的無冕王:黃天鵬傳記》(秀威資訊)自序。

《黃天鵬傳記》書封。(作者提供)
《黃天鵬傳記》書封。(作者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