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初衷的外國漢學家─宇文所安、斯波義信:《持志以恆》選摘

2019-10-30 05:10

? 人氣

唐獎第3屆「漢學獎」由美國學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左)、日本學者斯波義信(右)共享。(取自唐獎官方網站)

唐獎第3屆「漢學獎」由美國學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左)、日本學者斯波義信(右)共享。(取自唐獎官方網站)

2018年第三屆唐獎的「漢學獎」,由美籍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及日籍斯波義信(Yoshinobu Shiba)教授共同獲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追尋內在熱情的漢學家──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是哈佛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也是當代中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外籍學者,對唐詩的研究獨步全球,例如2015年完成六卷本杜甫詩集的英譯。這是杜詩第一次完整的外譯,也是中國大詩人全集外譯的初次嘗試。宇文所安對其他漢學領域也貢獻卓著,他的著作為漢學開創新局,更為東西比較文學理論及實踐帶來突破,視野宏大,貢獻卓著。

將近半世紀的學術生涯,宇文所安共出版15本包括選集、專著和翻譯作品。每一本書籍問世,都在中西漢學界引起廣大迴響。德國著名漢學家顧彬盛讚宇文所安是美國漢學界第一人。

英譯《杜甫詩集》 把杜詩介紹給全世界

八年、六大冊、四公斤、三千頁、一千四百首詩,這是宇文所安畢生心力投注的《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的關鍵數字。這是2016年,他出版的譯作。他以八年時間埋首翻譯唐朝詩人杜甫近1,400首流傳於世的詩作,譯作重達九磅,約四公斤,三千多頁,分成六大冊出版。這是英文世界第一套完整收錄杜甫作品的巨作。

在唐朝眾多詩人中,宇文所安難掩他對杜甫的情有獨鍾。因為在他看來,杜甫就是他眼中那位極其幽默、有點古怪,會讓他願意花上八年歲月,在不同文明中尋找的最適合的文字橋梁,他讓這位約1,300年前的中國詩人在英文世界中再活一次。

「歷史所有詩評家全錯看了杜甫!」宇文所安奮力為杜甫辯解,杜甫的確像我們教科書中說的,因為國事蜩螗,憂慮世局,而寫出《春望》這首五言律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或是看著奢靡無恥的皇親國戚,悲憤揮筆寫下七言長篇古詩《麗人行》,把楊貴妃一家的驕縱橫行作了大膽諷刺與深刻揭露。

20191022-美籍宇文所安教授(圖/《持志以恆:第三屆唐獎得主的故事》)
美籍教授宇文所安(作者提供)

重新詮釋杜甫不同面向的幽默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杜甫有一半時間都在開玩笑,同時非常努力在他的工作上,我很喜歡那樣的他。」宇文所安說,「我下苦功,也從中找到樂趣,詩聖杜甫對我的研究態度影響很深。」

宇文所安眼中的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首位在詩中寫到豆瓣醬的詩人」,而且詩裡還寫了烏骨雞、杜家晚餐吃什麼的菜單。

「在他和家人搬到成都的時候,他還得安好新屋子,然後寫詩跟別人要果樹和陶器。以前可沒有人寫過這種詩。」宇文所安談起杜甫,如數家珍,他還有一首詩讚美他的僕人信行非常能幹,修好了屋子裡的汲水設備。「這是一首很棒的詩,內容關乎生存於真實世界的喜悅與發現,而不是生存於曲高和寡的詩人世界。」

此外,杜甫的詩有描寫醬油的,也有把拆除瓜棚這種日常瑣事拿來與商朝滅亡對比的。對宇文所安來說,詩人逗趣的性格,讓他埋首鑽研八年,渾然不覺時光倏忽而逝。

撇開他對杜甫的喜愛不提,翻譯杜甫的作品確實讓他吃了不少苦頭。宇文所安解釋,唐詩沒有時態,也很少使用代名詞,幾乎沒有可以拿來分辨單數或複數的方法。比方「鳥飛空」,究竟是「一隻鳥在天上飛」,還是「一群鳥在天上飛」呢?

當年,年近七旬的宇文所安隻身與這些「讓人抓狂」的事纏鬥八年,只在譯作完成後請一位研究生幫忙校稿。儘管中間有好幾個學期不用教課,但他的生活仍是不停又不停地工作。他解釋:「耗時八年之久,絕對不是因為我偷懶,而是杜詩實在太難翻譯了。」

宇文所安表示,杜甫的作品所討論的面向很廣,這就是杜甫詩作的魅力所在,也是杜甫作品難以譯好的原因。

杜甫畫像(圖/wikimedia commons)
杜甫畫像(圖/wikimedia commons)

選擇一條人煙稀少的治學道路――斯波義信

以宋史起家的斯波義信教授是日本「東洋文庫」文庫長,是國際著名的中國社會經濟史學家,也是當今國際漢學界中,能夠將中、日、西學術的精華完美結合,從而在漢學研究方面達到最高境界的學者。他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地域史、經濟史、都市史、華僑史,讓外國人對東亞的文明發展有深入的認識,也為變動中的全球化世局留下應對之道。

斯波義信於1953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系,1962年取得博士學位。他在日本做研究的初期頗受波折,最後才回歸東京大學母校任教。

專研中國商業史 堅持超過一甲子

「我選擇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的商業史』,這是一個反潮流的題目,非常不被看好。」斯波義信回想研究生涯那段最艱困的時期,當時中國大陸正遭逢文化大革命,而當地學術界對研究資本主義的商業史帶有歧視的眼光,而選擇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更被視為是與時代不符的異類。

最初的學術之路,斯波義信走得既孤獨又艱辛。「但再怎麼寂寞,沒有掌聲,我還是堅持,從沒想過改變我的研究題目,在這個崗位我堅持了六、七十年。我想,這可能是我獲得唐獎的原因吧。」斯波義信如此理解。

在斯波義信之前研究中國史的學者,大多從政治、軍事的角度切入;但他從經濟、社會活動著手,開啟了不同的學術風景。他同時擅長從複雜史料中抽絲剝繭,尤其喜愛研究地圖。他的許多研究都是從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志獲得靈感,以高度耐心細讀、再從地域的角度解讀,終能架構出前所未見的獨到觀點。

例如,他對宋代的内河及海船的大小,收集了十多種材料,建立起宋代水路貨運與商務的初步理解模型,這是前人未注意到的角度,也是沒有人耐得住性子做的研究苦功。

20191022-日籍斯波義信教授(圖/《持志以恆:第三屆唐獎得主的故事》)
日籍斯波義信教授(作者提供)

成名作《宋代商業史研究》 影響東西漢學界

以《宋代商業史研究》這本經典著作為例,他大量利用官方史料、地方志、私人文書,來梳理宋代商業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同時考察宋代交通、全國市場、城市、市鎮及商業組織的興起,經過統整並融會貫通後,用淺白易懂的文字解說,成為全面探討宋代經濟的嘔心瀝血之作。

《宋代商業史研究》於1968年出版後,立即受到學界極高的評價,並得到西洋學者杜希德(Denis Twitchett)的賞識,1970年由伊懋可(Mark Elvin)節譯成英文,從此「斯波義信」這個日本名字,在西方漢學界嶄露頭角。

當時正值美國興起宋史研究,斯波義信的著作成為必讀的參考著作。當前著名的學者如鮑弼德(Peter K. Bol)、伊佩霞(Patricia B. Ebrey)、賈志揚(John W. Chaffee)、戴仁柱(Richard L. Davis)、韓名士(Robert Hymes)、萬安玲(Linda Watson)等,都受惠於斯波義信的學說著作。

*本文選自聯經出版《持志以恆:第三屆唐獎得主的故事》,更多唐獎得主資訊可上唐獎官網www.tang-prize.org;作者梁玉芳(Yu-Fang Liang),現任職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總監,她的關懷守備範圍隨著台灣一同變遷,包括性別、移民、宗教現象、社會福利、動物權益,近年關注年老與長照議題。觀察銳利,在人文關懷中傳達進步觀點。曾獲得五次卓越新聞獎、兩次吳舜文新聞獎、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等,得獎類別廣泛,由專題寫作到兩岸報導、國際新聞,近年及於評論獎項。曾出版書籍:《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美麗相伴》安寧志工張美麗的幽谷伴行、《我現在要出診!》台灣狗醫生(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以及《記得月亮活下來》兒少性創傷者生存紀事。

20191022-聯經出版《持志以恆:第三屆唐獎得主的故事》書封。
聯經出版《持志以恆:第三屆唐獎得主的故事》,完整收錄8位得主的研究及貢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