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我們從英國、香港事件學到什麼?

2019-10-17 06:10

? 人氣

 2019年6月的香港「反送中」大遊行。(資料照,郭晉瑋攝)

2019年6月的香港「反送中」大遊行。(資料照,郭晉瑋攝)

英國正忙著脫歐,香港忙著反送中,台灣忙著選總統。三者互不相干。值得關注的是,英、港、台是不是都選對了道路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結果選民決定退出歐盟。

英國選民選擇脫歐,是因為主張脫歐的政治領袖,強調英國退出歐盟後,可以恢復自主權,各項政策可以獨立自主,不再受歐盟規範的約束。但是他們並沒有清楚地告訴選民,脫歐要付出甚麼代價。

2019年10月3日,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提出新版脫歐方案(AP)
脫歐派領袖、現任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資料照,AP)

倫敦原是歐洲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英國脫歐,使得原位於倫敦的歐洲銀行管理局遷往巴黎;群聚於歐盟機構旁的金融業也開始遷移。外資企業包括Honda、Sony相繼關閉工廠或將歐洲總部遷到荷蘭;家電製造商戴森(Dyson)將總部遷往新加坡。

媒體報導,自2016年6月脫歐公投以來,英鎊兌美元已經下跌10%,創下了1985年以來的新低。英國年生產總值從脫歐前的2.9兆美元下滑至2018年的2.6兆美元。

紐約時報也指出,英國金融服務業產值約占經濟產值12%,超過100萬人從事金融業。從脫歐公投迄今,光是銀行就轉移了8,000億英鎊(約新台幣33兆元)到歐陸。但是對英國金融業最大的損失,是失去了優越的聲譽,這種損失難以估計。

英國雖然如願脫歐,但是付出極大的代價。

2019年9月,英國首相強森為脫歐而中止國會,引發民眾抗議(AP)
2019年9月,英國首相強森為脫歐而中止國會,引發民眾抗議。(資料照,AP)

香港反送中運動起源於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結果卻演變成「反中」情緒的發洩。論者分析其中深層原因,認為是香港人在英國殖民時期,雖然沒有民主投票權,但是經濟條件優於大陸,甚至台灣,內心自然產生一種優越感。

然而隨著台灣經濟持續發展,政治民主化。大陸又和平崛起,各項建設突飛猛進,使得香港的優勢盡失。昔日的榮光褪去,再加上眾多大陸人進入香港,大幅改變港人過去的地位及生活環境。這項殘酷的事實,造成香港人心理上的不平衡,於是藉機發洩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

港人表面上要求中共確實履行「一國兩制」,特首普選,港人治港。但許多香港人既不願意回到過去,同時又對未來感到茫然,有一種不安全感,於是內心深處隱藏著不敢說出口的「港獨」思維。然而他們知道中共不可能讓香港獨立,於是踐踏、塗抹中共國旗國徽,發洩心中的一股怨氣。

香港的「反送中」抗爭者正在破壞中國銀行的外牆。(美聯社)
香港的「反送中」抗爭者正在破壞中國銀行的外牆。(資料照,美聯社)

此種情緒性的行為,破壞了北京與香港間的善意與互信,將來即使香港可以繼續「一國兩制」,也恐怕不會得到北京真誠友善的對待。

台灣在有心人士的操弄下,激起年輕人的「亡國感」,使蔡總統民調大幅提升。蔡總統選擇的這條路,將把台灣帶向何方?後果如何?會給台灣帶來幸福或是災難?目前難以預測。唯有在百年後,由歷史來評斷。但是百年後評斷時,當年支持蔡總統的人們,難道不須負任何責任嗎?

2019年10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深陷危機(AP)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資料照,AP)

綜觀歷史,在史實的發展過程中,都會有若干關鍵點,導引著歷史發展的方向。但是當時身處關鍵時刻的人們,往往並不自覺,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造成何種後果。2020年總統大選,對台灣前途而言,將是一個關鍵點。選民將背負影響歷史發展的重責大任。

英國、香港、台灣都是試圖擺脫外在勢力對自己的影響、約束、管理、甚至控制。此種心態與訴求不難理解,但是在付諸實際行動前,必須先要理性考慮成功機率、慎密規劃行動策略、擬定確實可行的執行步驟與方法,尤其必須衡量利弊得失,以及審慎評估必須付出的代價。

英國是民主政治的先驅,經過數百年的歷練,選民仍然因為情緒因素勝過理性判斷,做出脫歐的決定。是否值得?將由後人評斷。英國脫歐公投,以及香港動亂所造成的後果,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