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錢的痛苦比贏錢的喜悅強烈多了:《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4)

2016-10-12 06:00

? 人氣

當然,在這情形下也有過度自信作祟,人們都以為自己對資訊了解得比別人透徹,也解讀得比別人好。過度自信又因為過度反應而強化。行為學家已經發現,遇到壞消息人們很容易過度反應;但遇到好消息時反應就很慢。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過度反應偏差」(overreaction bias)。因此,如果短期盈餘報告結果不佳,典型的投資人反應就是會忽然出現思慮不周的過度反應,這樣做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影響到股價。塔勒把過度強調短期資訊的行為,套用醫學上的近視用語稱為投資人的「近視」現象,他也認為,大部分投資人如果沒收到每個月的財務報告,可能對他們比較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說明他對過度反應的觀點,他做了一個簡易分析。他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根據過去五年的績效表現做排名。他挑出三十五支表現最好的股票(股價漲最多),以及三十五支表現最差的股票(股價跌最兇),然後把這七十支股票組成一個假想的投資組合。接下來五年,他繼續持有這些投資組合,結果,有四○%的時間,「表現差的股票」其實勝過「表現好的股票」。塔勒認為,在真實世界中,很少投資人在看到價格下跌的第一個訊號時可以忍住,不做過度反應,也因此會錯失股票開始反轉的好處。

其實,大家對過度反應偏誤概念的了解,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但在過去這幾年,這個心理偏差又因現代科技而惡化。在網際網路與有線電視金融新聞出現之前,大部分投資人並不會頻繁查看股價。他們可能會在每個月底讀一下經紀人的報告,每三個月結束時看一下該季的投資成果,然後在每年年底,動手記錄年度的績效表現。

但在今天,由於傳播科技的進步,投資人已經可以隨時隨地、持續不斷地查看股市行情。不管是汽車或火車上,行動裝置也可以讓人隨時查看投資組合的表現。不管是要去開會,或剛開完會,或是排隊等著結帳,短短幾分鐘,都能快速查一下績效。線上交易帳戶也可以告訴你,從開盤以來,你的投資組合表現得如何。這些帳戶還能幫你計算過去一天、五天、十天、每一個月、每一季,以及每一年報酬率的表現。簡而言之,投資人每天二十四小時裡的每一秒鐘,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股票價格。

對投資人來說,這樣不斷查看股價,算是一種健康的行為嗎?塔勒的回答很乾脆:「投資股票,然後乾脆都不要看信。」塔勒經常在由美國全國經濟研究署(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與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贊助舉辦的行為學派研討會上發表演說,他在結論中總是會加入這個建言。針對這個建議,我們可以再加上:「而且不要每一分鐘就查看電腦、手機,或其他任何電子裝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