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冷戰》別只關心中國的GDP!他們瘋狂增加負債的速度,可是比經濟快好幾倍!

2019-10-23 08:31

? 人氣

中國的風險,並非外幣外債過多引發的亞洲危機類型,而是由銀行人民幣資產與債務所引發的國內版本。所幸國內銀行危機並不常見,不過的確會發生。二○○八年的金融危機仍是記憶猶新,但是這類危機卻是定期發生,包括一九三○年代的美國與一九九○年代的日本。高儲蓄之前無法讓美國免於衝擊,後來的日本也是一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必須記住,中國的金融資產與債務在最近幾年爆增至GDP的五倍,其中很大部分不是來自中國的銀行,而是來自法規鬆散的影子銀行體系。中國對於金融混亂並不陌生。一九九○年代的金融亂局,促使中國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壞債問題,一直持續到今日。

二○一五到一六年,中國經歷股災、迷你貨幣危機、金融部門的貪腐與管理醜聞、不良貸款再度增加,以及金融部門、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濫用財務槓桿。這些事件造成問題的嚴重性,不僅是在於法規的無力(此一情況目前已獲得重視),同時也在於公司治理與經營上的疲弱不振。更甚於此的是,該問題不僅未受到重視,反而還因新的政治介入而更加惡化。

如我所說,中國可能會捲入債務危機之中,該危機是因債務增加而承擔能力減弱所引發。不過,可能結果並非這樣。更有可能是,債務對經濟構成威脅,其嚴重性在於導致經濟成長減緩而非危機本身。

在資產負債表另一邊的債務,與其集資結構隱含的風險相對較高。但值得安慰的是,有兩項特質可以緩和銀行之間與短期融資突然「枯竭」,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第一項是中國人民銀行就和所有的央行一樣,是最後借貸人,可以預期它在大型的國有銀行體系內,會毫不猶豫地扮演這個角色。第二項是,四大銀行並不像小型同業那麼依賴波動不定的資金來源。

不過在不透明的關連性面前,上述的安慰也就到此為止。較小型銀行尤其脆弱。它們用來吸收損失的資金緩衝都較為薄弱,而且對流動性風險的曝險程度也遠大於大型同業。國際貨幣基金認為,它們的躉售債務是流動性緩衝的兩倍多。與此同時,它們透過各種不同方式來相互連結,例如交叉持有債券、交換貸款與其他債務,以及複雜的資產管理產品,包括所謂的定向資產管理計畫。這其實是銀行對企業的一種偽裝貸款,利用證券公司或資產經理人做為中間人。這些貸款現在已是許多銀行資產負債表上最大的項目。這些與其他形式的關連性,意味金融系統中不透明部分的集資衝擊會快速散播。

銀行部門債務的集資結構風險增加,會有三項重大影響。第一,回購市場的借貸人會有大量與經常性的購買需求,甚至是每天,以延展他們的債務。這使得他們面臨利率與流動性風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