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托音樂節50周年》從嬉皮世代的反戰風潮到千禧世代的體驗經濟,歐美大型音樂節歷久不衰

2019-08-18 10:00

? 人氣

嬉皮文化史上經典的「胡士托音樂節」今年迎來50周年紀念,當年活動現場雖然人山人海,卻未傳出任何暴力糾紛。不過美國《時代》雜誌報導,如今要重現當年「烏托邦」場景只怕已是不可能,除了近年大規模槍擊案帶來的隱憂,使得主辦方無法兼顧隨性風格與群眾安全外,千禧世代在音樂中找尋的價值也早已與當年嬉皮青年追求的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雨後清新的草場上,讓音樂喚醒你的早晨,這是許多樂迷對1969年首屆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的共同回憶,當時許多主張「和平、反戰」的嬉皮青年,在美國對外越戰與內部種族衝突頻傳的時代背景下,轉向音樂尋求內心慰藉。短短3天內,45萬人湧入音樂節所在的紐約近郊小鎮貝什爾(Bethel),參與人數遠遠是預售票數量的2.5倍,在主辦方緊急拆除圍欄後,胡士托音樂節成了美國最經典的大型露天音樂節。

幾十年過去,現場音樂節仍深受年輕人喜愛,這類活動更成了音樂產業的金雞母。據美國流行樂網站「告示牌」(Billboard)統計,全美各地音樂祭都能迎來約3200萬觀眾人次,2017年加州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更為主辦半方帶來1億1460萬美元(新台幣35.5億元)收入,創下歷史新高。

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所在小鎮在短短3天內湧入45萬人,許多人甚至必須步行15公里才能抵達會場。(美聯社)
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所在小鎮在短短3天內湧入45萬人,許多人甚至必須步行15公里才能抵達會場。(美聯社)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主辦方為因應快速湧入的人潮緊急拆除圍籬,因而造就一場大型開放音樂節。(美聯社)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主辦方為因應快速湧入的人潮緊急拆除圍籬,因而造就一場大型開放音樂節。(美聯社)

當音樂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幾個主流的大型音樂節如:科切拉音樂節、芝加哥羅拉帕魯薩音樂節(Lollapalooza)、舊金山金門公園音樂節(Outside Lands)相繼發展出演出陣容龐大、多舞台、可就地露營等節目形式,只是票價都要價不菲。在大舞台之外,專為特定音樂類型、曲風打造的小型展演活動也遍地開花,樂迷在網路上隨手一搜,就能找到幾小時車程外的音樂節。

從嬉皮文化轉向體驗經濟

事實上,音樂節並非晚近的新發明,古希臘人早知道如何舉行音樂、藝術或體能競賽。胡士托也不是近代歷史最久的音樂節,說起來新港民謠爵士音樂節(Newport Folk and Jazz Festivals)與密爾沃基夏日音樂祭(Milwaukee's Summerfest)都早於胡士托,但它的輝煌事蹟已在美國大眾文化發展史上立下不朽地位。

但為何有些人寧可花大錢參加短則數天的音樂節,而不願就待在家聽音樂?紐約大學音樂治療暨身心健康系教授契里諾斯(Carlos Chirinos)告訴《時代》(TIME)雜誌,音樂節過去多半代表一種文化的共融(communion),他表示:「1970、1980年代人們熱衷參與尚未營利化的音樂活動,是因為喜歡同類型音樂的人想聚在一起。」,不過近年音樂節大舉營利化則是大受當代生活影響。

現代人寧可花錢買體驗,而非實體商品。對他們而言,在社群平台上發一篇參加當紅偶像演唱會的體驗文,能帶給個人的滿足感勝過購買奢侈品。2019年的統計指出,千禧世代有57%的人認為周遊世界比賺錢買房更有價值,而這個群體就占美國3200萬音樂節觀眾群的4成5。契里諾斯認為,如同過去品牌利用節慶操作品牌行銷,「體驗經濟」(experiential economy)現在也正在這群喜好相同的群體當中尋找發展機會。

音樂本身的變化也造就這波音樂節熱潮,隨著串流音樂取代傳統專輯,成為消費者收聽音樂的主要管道,演唱會門票與明星周邊商品銷售進一步佔據樂迷開銷的最大比例。契里諾斯分析,由於聽音樂幾乎是免費的,樂迷最多也就是付出每個月的訂閱費用,史無前例的音樂近用體驗反而使得現場音樂更顯珍貴。他認為,如今人們渴望貼近創作者。此外對創作者而言,音樂節也是比專場或巡迴演唱會更簡便的宣傳方式。

2019年8月16日,一場紀念胡士托音樂會50週年的活動在原址的小鎮上舉行。(美聯社)
2019年8月16日,紀念胡士托音樂會50周年的活動在原小鎮上舉行,不少老嬉皮特地盛裝參與。(美聯社)
胡士托音樂節適逢50週年,音樂會當年所在的小鎮出現「50」與反戰符號的圖像。(美聯社)
胡士托音樂節適逢50周年,音樂會當年所在的小鎮出現「50」與反戰符號的圖像。(美聯社)

音樂節在過去10年來逐步演變為巨大的音樂宣傳活動,但舉辦音樂節也絕非易事,打從付給演出者相應酬勞才能確保演出品質、節目門票銷售必須達標才能回收成本、活動保險等額外開銷與壞天氣來襲的風險,主辦單位得憂心的事可不少。今年胡士托音樂節適逢50周年紀念,就遇上其中一位原始創辦人選在原址240公里外,打算復刻另一場65萬人的音樂節,後來因為場地申請失敗,才結束鬧雙胞局面,繼續由胡士托音樂節紀念基金會在原址舉行紀念活動。

老牌音樂節初心不變:讓音樂帶出共鳴

不過如同音樂世界裡各種曲風自成一家,並非所有音樂節都高舉主流音樂,也不是所有策展人都追求大規模的影響力。以密爾沃基夏日音樂祭為例,執行長史邁利(Don Smiley)告訴《時代》,自己的團隊已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並透過不斷提供新體驗,確保每年為期11天的活動與其精神相符。

這個音樂節每年都有75至85萬人參加,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音樂節」,今年找來老牌歌手珍妮佛羅培茲(Jennifer Lopez)、另類搖滾樂團殺手樂團(The Killers)、饒舌歌手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以及在YouTube與Spotify等平台創下超過40億人次收聽的17歲少女怪奇比莉(Billie Eilish)。演出陣容橫跨不同世代與音樂曲風,史邁利強調「音樂節客群橫跨8歲到80歲」、「音樂節網羅了所有音樂,因為這就是我們想要提供給觀眾的。」

擁有60年歷史的新港民謠音樂節,是另一個吸引企業贊助卻不改變自身展演風格的例子,演出的所有營收也基於活動的非營利性質定位,將全數捐給當地慈善機構與基金會。過去胡士托音樂節的復刻計畫往往無疾而終,但帶領新港民謠音樂節籌備團隊的史威特(Jay Sweet)認為,到頭來音樂節能做的就是繼續努力帶給人們共鳴,他告訴《時代》,音樂節歷久不衰的原因正是「專心做自己」。

流行音樂節確認過眼神:你是懂潮流的人

雖然由音樂節企業化經營的大趨勢尚未影響部分老牌音樂節,但它影響了觀眾的體驗,不論是多小眾的節目都必須競逐觀眾的注意力,巴爾以自己在匹茲堡(Pittsburgh)舉辦獨立朋克搖滾四重奏音樂節(Four Chords Music Festival)的經驗為例,他說自己創立之初當地僅有另外2個大型音樂節,但現在有14個,市場競爭的火熱程度可想而知。

如今市場上最受流行的音樂節,大多是由理想國(Live Nation)、AEG Live等大型娛樂公司贊助投資,儘管音樂節的一張門票往往要價數百美元,但音樂節預售票完售的速度是一年比一年快,人們仍然前仆後繼地前往現場朝聖。音樂節的流行程度則反過來提供觀眾對置身大眾文化之中的身份認同,畢竟有能力參加音樂祭並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個人體驗,就足夠令人羨慕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