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托音樂節50周年》從嬉皮世代的反戰風潮到千禧世代的體驗經濟,歐美大型音樂節歷久不衰

2019-08-18 10:00

? 人氣

嬉皮文化史上經典的「胡士托音樂節」今年迎來50周年紀念,當年活動現場雖然人山人海,卻未傳出任何暴力糾紛。不過美國《時代》雜誌報導,如今要重現當年「烏托邦」場景只怕已是不可能,除了近年大規模槍擊案帶來的隱憂,使得主辦方無法兼顧隨性風格與群眾安全外,千禧世代在音樂中找尋的價值也早已與當年嬉皮青年追求的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雨後清新的草場上,讓音樂喚醒你的早晨,這是許多樂迷對1969年首屆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的共同回憶,當時許多主張「和平、反戰」的嬉皮青年,在美國對外越戰與內部種族衝突頻傳的時代背景下,轉向音樂尋求內心慰藉。短短3天內,45萬人湧入音樂節所在的紐約近郊小鎮貝什爾(Bethel),參與人數遠遠是預售票數量的2.5倍,在主辦方緊急拆除圍欄後,胡士托音樂節成了美國最經典的大型露天音樂節。

幾十年過去,現場音樂節仍深受年輕人喜愛,這類活動更成了音樂產業的金雞母。據美國流行樂網站「告示牌」(Billboard)統計,全美各地音樂祭都能迎來約3200萬觀眾人次,2017年加州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更為主辦半方帶來1億1460萬美元(新台幣35.5億元)收入,創下歷史新高。

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所在小鎮在短短3天內湧入45萬人,許多人甚至必須步行15公里才能抵達會場。(美聯社)
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所在小鎮在短短3天內湧入45萬人,許多人甚至必須步行15公里才能抵達會場。(美聯社)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主辦方為因應快速湧入的人潮緊急拆除圍籬,因而造就一場大型開放音樂節。(美聯社)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主辦方為因應快速湧入的人潮緊急拆除圍籬,因而造就一場大型開放音樂節。(美聯社)

當音樂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幾個主流的大型音樂節如:科切拉音樂節、芝加哥羅拉帕魯薩音樂節(Lollapalooza)、舊金山金門公園音樂節(Outside Lands)相繼發展出演出陣容龐大、多舞台、可就地露營等節目形式,只是票價都要價不菲。在大舞台之外,專為特定音樂類型、曲風打造的小型展演活動也遍地開花,樂迷在網路上隨手一搜,就能找到幾小時車程外的音樂節。

從嬉皮文化轉向體驗經濟

事實上,音樂節並非晚近的新發明,古希臘人早知道如何舉行音樂、藝術或體能競賽。胡士托也不是近代歷史最久的音樂節,說起來新港民謠爵士音樂節(Newport Folk and Jazz Festivals)與密爾沃基夏日音樂祭(Milwaukee's Summerfest)都早於胡士托,但它的輝煌事蹟已在美國大眾文化發展史上立下不朽地位。

但為何有些人寧可花大錢參加短則數天的音樂節,而不願就待在家聽音樂?紐約大學音樂治療暨身心健康系教授契里諾斯(Carlos Chirinos)告訴《時代》(TIME)雜誌,音樂節過去多半代表一種文化的共融(communion),他表示:「1970、1980年代人們熱衷參與尚未營利化的音樂活動,是因為喜歡同類型音樂的人想聚在一起。」,不過近年音樂節大舉營利化則是大受當代生活影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