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這是我們對科學的熱情嗎?

2019-07-22 05:40

? 人氣

作者認為,對比大部份的人們對於太空探索、對於科學都存在有一定的熱情,談及核電時,不論男女老幼,總是會有人丟下一句「核電廠爆炸怎麼辦?」、「核廢料怎麼處理?」等等問題,但又根本沒有想要去了解。圖為龍門核能發電廠(核四)。(資料照,Toach japan@Wikipedia / CC BY-SA 3.0)

作者認為,對比大部份的人們對於太空探索、對於科學都存在有一定的熱情,談及核電時,不論男女老幼,總是會有人丟下一句「核電廠爆炸怎麼辦?」、「核廢料怎麼處理?」等等問題,但又根本沒有想要去了解。圖為龍門核能發電廠(核四)。(資料照,Toach japan@Wikipedia / CC BY-SA 3.0)

相信不少網路社群的使用者,都看到了熱門的限時動態——半個世紀前(1969年)的7月16日,美國太空總署的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隨後在7月20日,人類首次登入月球。而不久之前,我國的福衛七號也順利發射升空,並在最近陸續有順利運作的消息傳來。從以前到現在,不論在國內、國外,太空探索總是被視為是科學技術的結晶,從一般民眾到政府高層,甚至是流行文化,常常都給予極大的關注與肯定。

就這樣的觀察,可以說大部份的人們對於太空探索、對於科學都存在有一定的熱情。但對比在街頭連署「以核養綠」公投,往往有身處平行時空的感覺;不論男女老幼,總是會有人丟下一句「核電廠爆炸怎麼辦?」、「核廢料怎麼處理?」等等問題,但又根本沒有想要去了解。

這裡讓我們先回歸一個純真的兒時夢想吧——許多人從小看到飛機從空中飛過,都會很希望能在天空中翱翔,對吧?但翱翔天際,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日的民航機與航空業相關的作業程序,比起三、四十年前已經進步了許多,搭乘飛機在空中飛行已經變成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從古至今,我們面對的是一樣危險的大自然——三萬英呎高空的稀薄空氣與低溫,如果沒有機艙與相關維生系統的保護,人可以說是必死無疑;瞬息萬變的大氣環境,如果沒有妥適的助導航設備與操控系統,飛機上的乘客與貨物很可能也難以平安抵達目的地。而可曾有多少人在搭飛機時認真想過這些問題?

核能也是一樣,打從宇宙誕生開始,我們身處的就是一個由原子科學為基礎構成的宇宙——從恆星、星系、元素礦藏、生命的起源...到今天多采多姿的生活——這一分、這一秒,就在你我身邊,如果沒有這些粒子與能量的交互作用,今天這一切根本不會存在。而人們經過長久的累積,發展出科學來幫忙釐清這些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論喜不喜歡,大自然的定律就在那裡,不曾改變,以後也不會改變——只會有新的發現。從核能誕生的出發點來說,核能的確是一種相較於燃燒化石燃料擁有更多優點的能量來源,人們透過科學的方式、運用自然的力量,為生活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現在的核能,在機組技術和程序規範上,比起三、四十年前也是有長足進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愛達荷州的愛達荷國家實驗室暫態試驗反應爐(Transient Test Reactor),中斷23年後,去年重啟核能試驗。(AP)
美國愛達荷州的愛達荷國家實驗室暫態試驗反應爐(Transient Test Reactor),中斷23年後,去年重啟核能試驗。(AP)



而航空跟核能,雖然都能夠帶來益處,但相關的事故也往往造成慘重的代價。也因此核能和航空,在全球各地都是受到嚴謹管制的兩種系統;從開發到實用階段,都經過大量的理論推演、驗證、模擬、測試,並且到除役為止都不斷在發現問題並修正;從設備建置到營運、維護的所有細節,都有國際規定的程序、都要以制式的資料格式完整記錄、都受到國際阻止之的規範與監督;從業人員的工作時數與其他工作條件,都受到法規的嚴格規定;各種大小的安全事件,都會受到獨立單位鉅細靡遺地調查。

各種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發展,就是一連串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保留優點、改進缺點的過程——開發了一樣新的東西、新的技術,然後發現了某些問題或缺點,有沒有辦法讓他變得更好?——這個過程往往是乏味、漫長的,甚至有時是難以被理解的,而且有時候得面對無情又危險的大自然,真的是一個需要熱情的過程。但不少人往往只看到好的一面、覺得一切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三、四十年的飛機比起今日,顯然不是那麼的安全,但人們有因此禁止航空運輸、禁止蓋機場嗎?而就在6年前空中巴士在進行A350首次飛行時,試飛人員還穿上了飛行衣、戴上頭盔、背著降落傘,登機前還跟家人、同事來個擁抱,三、四十年來大自然給我們的危險性與挑戰是沒有改變的。了解並接受其中的苦與樂、努力追求更好,人類的科技發展就是用這樣的熱情堆砌起來的,科技的發展是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到底有多少人能真的理解這種熱情呢?特別是我們的政府官員們,能源與環境保護是科學問題,就該認真地面對科學,而不是只有喊喊口號、做一些沒有數據基礎的文宣,別忘了大自然是無法欺騙的。科學並不是嘴上說著什麼技術有多麼厲害,現在已經有許多相關資料是公開的了,任何人都可以花一些時間去尋找資料、計算,甚至去了解技術背後的各種原理與發展脈絡、去思考分析,這也是一種對科學的熱情,也是我們對科學的教育中一直缺少的。

以成為科技島自許的臺灣,政府官員更應該以身作則,以相同的標準誠實面對各種科學與技術、了解如何解決問題、極限在哪裡,並且能夠誠實地分析利弊,這才是根本之道。

*作者現職為軟體工程師,以核養綠公投團隊志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