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政專欄:當「不統不獨」的條件不再存在

2019-07-14 06:40

? 人氣

這個侵略性經濟民族主義如今終於引發美國的反制,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懲罰重組全球供應鏈,逆轉中國外需成長,並加重它的金融槓桿負擔。中美貿易戰就是一場以美國為首,全面圍堵中國的霸權之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改變中的國際局勢,右翼台獨至今仍然希望執行蔣經國的經貿外交,以經濟影響力轉換為政治影響力。但九○年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是中國四三%,二○一六年則已下降到五%。

○五年奇美創辦人許文龍的退休感言是「台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不搞台獨」,其實就已經標誌著右獨時代的結束。相對的,右統則軍心大振,因為威權侍從與派系分贓的政治文化具有一種「兩岸一家親」的選擇性親和。

因為左統在面對走資的祖國只剩下難以自圓其說的嘴炮,所以台灣人自決的出路只剩下左獨路線。台灣人被歷史的發展逼得必須學習社會團結,但這是一條困難重重之路。社會團結的左獨路線必須建立在高度社會信任,願意通過民主審議將個人的利益服從於集體與長期利益之上,這種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式的「全意志」(general will),需要高度理性自律的社會公民。但人的本性卻傾向重視個人短期利益與一時的偏好選擇,網紅政治因此大行其道。

健保是成功的社會團結物質基礎

台灣不是沒有社會團結的成功案例,健保體系透過保險的風險分攤機制,賦予台灣人普遍平等的社會公民權利(social citizenship),這其實就是共同體認同的物質性與制度性基礎。台灣的社會福利體制應該在這樣的精神下進行改革,賦予「台灣人」一種新的時代精神。

但是民進黨的年金改革以財務平衡為標的,保障水準更往下拉,原先職業別體系更加零碎化,最後只能依賴商業保險,回到依賴市場機制。郭台銘的○到六歲國家養,稅基建立在模糊的富人稅與「散盡家財」,同樣是依賴市場與慈善的短期、殘補式措施。至於韓國瑜的庶民經濟,他隨便說說,我們就隨便聽聽吧。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中心主任。本文原刊《新新聞》1688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