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50萬港人上街、快閃占領立法會「慶祝」回歸22周年

2019-07-04 15:00

? 人氣

四、在雨傘運動中,組織者和參與者都遇上或進或退的決策困難,到底什麼時候應該暫緩行動(即減少對政府的壓力,創造回旋空間,俗稱見好就收)?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下去?經常出現爭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這種情況在反送中運動卻不多見。發動和參與行動的人彷彿很有默契,一下子就集體行動,但有需要時又很快撤退。

雖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暫時撤回修法,但香港的反送中抗議聲浪依舊沒有完全消退。(美聯社)
雖然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暫時撤回修法,但香港的反送中抗議聲浪依舊沒有完全消退。(美聯社)

例如兩次包圍警察總部,人多勢眾時繼續包圍,到凌晨三時後,大部分人都撤離現場。又如包圍立法會,參與者分兩個時段撤離,一是凌晨零時,即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申請集會的結束時間;二是凌晨四時,因為警方可藉「恢復交通秩序」採取行動,抗爭者在四時前撤退,不會授之以柄。

七月一日晚上的情況更為典型,抗爭者湧進立法會大樓,警方本來守在玻璃門後,但一下子全部退卻,有點像「引蛇出洞、請君入甕」之計。抗爭者留守立法會直到凌晨十二點,警方出動清場,抗爭者馬上撤退;有四位抗爭者不願退場,被一百多人合力護送和抬走。抗爭者說「一個也不能少」,保留實力,抗爭到底。想起來有點像中共起家時的戰術: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

台灣人開始對港人能感同身受

更重要的是,抗爭者有兩次包圍稅務大樓和入境處大樓,被指「擾民」;其後,若干抗爭者重返現場,鞠躬道歉,旨在爭取市民理解他們的訴求。這些都是雨傘運動期間不大重視的公關策略。

兩次運動的變化也包括台港互動,這一點筆者感受尤深。一三年,筆者前往台灣採訪時,曾問過台灣朋友對「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即中共對香港的手法可能有一天在台灣出現)的看法,台灣人明顯沒有切膚之痛。

但一六年總統選舉期間發生「周子瑜事件」,中國大陸對台壓力愈見明顯,台灣朋友的切膚之痛愈見強烈。隨後中國大陸對蔡英文政府的壓力加劇,更令台灣人反感。

由此觀之,台灣人士對反送中運動的關注,遠比雨傘運動期間更甚。雨傘運動頂多讓較多台灣年輕人感到憂戚相關;但這次反送中運動,讓更多台灣人感到切身利益可能受損,加上「李明哲事件」震盪仍在,台灣人士對香港的關注已逐漸向唇亡齒寒的階段發展。

不久前,台灣十萬民眾「反紅媒」和各類同期反送中活動,參加者也明顯增加。況且台灣正值新一屆總統選舉的準備工作,蔡英文承接林鄭月娥送來的「大禮」,藉著反送中而人氣急升,有意參選的國民黨人也不得不做強硬表態,這些都是港府造成的「加密效應」──加深台灣和香港密切關係的效應。

此外,雨傘運動雖然令國際關注,但關注程度遠遠不及這次反送中運動。理由很簡單,雨傘運動不涉及外國人在香港的安全,但送中條例卻令所有在香港或路經香港的外國人也蒙上心理陰影;即使被牽連的機會不高,但畢竟存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