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空姐罷工、英國脫歐和蔡英文政府

2016-07-04 06:00

? 人氣

華航員工應該組織起來要求民營化,拒絕讓執政黨派外行人去做和給政府利用。(資料照,顏麟宇攝)

華航員工應該組織起來要求民營化,拒絕讓執政黨派外行人去做和給政府利用。(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個題目看來很奇怪,特別是英國脫歐和蔡英文政府有啥關係?其實不然。但是我看台灣媒體報導和政府的回應都是指向英國脫歐對台灣金融市埸和貿易的影響,因此才決定寫這篇文章,不要讓焦點模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空姐罷工

先從空姐罷工談起。勞資的糾紛從二百年前工業革命就開始了,大大小小全世界這麼多年來發生了多少次,罷工、示威、流血衝突外,還造就了今天的共產黨執政。但是仔細來看不就是工資、工時和工作環境。資方想多賺錢,希望少給工資、多加工時,勞方的要求剛好相反。政府的立場是中立的,偏袒資方就會犧牲勞工的利益,製造社會的動亂,何況選舉時大把勞工票流失。偏袒勞方,不然公司會倒閉或是搬走,不但會損失稅收,還會造成失業。所以民主國家才有《勞動法》來保障勞工的基本權利。

空姐的要求是由來己久,一直沒解決才導至罷工。那為什麼華航管理階層(馬英九派的)這麼久不去解決,民進黨也沒介入?何況華航待遇的問題不只是空姐,還有機師(己經流失許多)、維護、地勤等等。華航管理階層不去解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官派」的,員工和顧客的不滿不在考量中。雖然政府持股才三分之一,董事長是「行政院」派來的外行人士,一切是政冶掛帥。華航以前待遇非常好,但是自從長榮開航後失掉了壟斷,再加上經營不善(華航以前是有名摔飛機的公司,比較起來復興航空的記錄差遠了),今天才會導至員工的待遇差。那麼禍首是誰?國民黨和民進黨!

綠委段宜康掌握,在24日晚上8時,桃園空服員職業工會已決定罷工,但華航仍在諾富特酒店1F,為董事長孫洪祥辦歡迎晚宴,圖為前總經理張有恆及孫洪祥。(段宜康臉書).JPG
空姐的要求由來己久,一直沒解決才導至罷工,為什麼華航管理階層(馬英九派的)這麼久不去解決,民進黨也沒介入?圖為華航前總經理張有恆(左)及前董事長孫洪祥。(資料照,取自段宜康臉書)

上面己經提到政府在勞資的糾紛時要中立,但是看蔡英文政府是怎麼處理呢?首先別忘了政府是資方!不是資方的話,怎麼能派一個替民進黨打拚、毫無航空和管理背景的人去當董事長呢?由政府派去的董事長如果不同意罷工空姐的要求的話,政府要不要派鎮暴員警去?再者,為了華航空姐罷工把蔡英文政府的威信押上去,那其他國營事業員工罷工要不要每次都押上呢?

更不可思議的是居然堂堂的總統還放話支援空姐!蔡英文會知道華航空姐的要求哪些是合理嗎?蔡英文做為一國的元首要是站在勞方的話,那麼是要給台灣企業界的大小公司的資方(包括手上持有台股的基金、股民、國安基金、外資等)一個警告,將來在她的執政下要賺錢和生存的環境越來越困難?勞資的糾紛本來就會有一個平衡點,罷工對公司產生損失,客戶會流失。勞工要求的太多,公司負擔不起會破產,大家都沒工作。因此勞資雙方會找一個時間和方式來解決,何況顧客可以轉到長榮或其他公司去。

20160624-SMG0045-003-總統蔡英文出訪雙巴,機上向機組員喊話。(顏振凱攝).jpg
總統蔡英文在華航飛機上向機組員喊話,「不會讓他們、你們感到孤單。」(資料照,顏振凱攝)

總而言之,蔡英文政府處理華航空姐罷工的方法是錯的,反正苦頭還在後面。正確的處理方法在這裡我就不說了,留給林全去做習題了。

英國脫歐(BRexit)

英國脫歐的投票本來可以不發生的,但是因為保守黨內部鬥爭而產生的。原來以為投票一定會贏(政客不會笨到弄一個會輸的公投),沒想到陰溝裡翻船。關於英國脫歐的文章很多,我就把與本文有關的簡單結論說明如下:

英國加入歐盟使得倫敦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和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因而吸引了許多歐洲人來工作、消費和購屋。表面上是一片繁榮,倫敦的房地產炒翻天。但是英國大多數的人不但沒有分享到好處,反而許多工作被外來的歐洲人搶走。投票因為窮人多,所以才會選脫歐。

投票完的結果是英磅、股市大跌、資金外流。還好英國政府財政狀況還好,體質不好的銀行從2008金融危機後也改善了,金融風險控管制度也上了軌道。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出事。

英國脫歐、歐盟、英鎊、歐元、美元。(美聯社)
英國脫歐投票完的結果是英磅、股市大跌、資金外流。(資料照,美聯社)

英國脫歐對英國經濟的打擊是因為許多公司來英國是要做歐洲的生意。現在必須要決定是選英國,還是搬到歐洲去。這個的決定是要看生意、員工(許多在英國工作的歐洲人必須離開)、環境(政府對勞資的態度、處理糾紛等)。

英國脫歐之後,並不表示許多沒有工作或是工資低,貧富不均,醫療,住屋等的問題就會消失,說不定更嚴重。

英國脫歐是有代價的,否則以後歐盟如何繼續。一個國家有好處時加入,沒好處時就退出?英國脫歐的代價肯定不小,殺雞儆猴是一定的。

在英國脫歐公投過關後,一位支持留歐的年輕人在倫敦高舉留歐標語。(美聯社)
英國脫歐之後,並不表示許多沒有工作或是工資低,貧富不均,醫療,住屋等的問題就會消失,說不定更嚴重。(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脫中(Twexit)

蔡英文學了陳水扁的教訓,在政冶上不要和大陸政府正面衝突,但是在經濟上還是要走「脫中」。這樣不需要公投而己。李登輝當年亦是如此,只是那時候台灣的經濟依靠大陸不像今天如此嚴重而己。所以蔡英文政府一上任就提出「南向政策」,炒的是李登輝時代的冷飯。當初二十年前,公、私營公司「配合」李登輝的南向政策的下場如何悲慘?何況台商能夠去東南亞設廠和做生意的公司早就去了,難到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又是要指揮國營企業(用老百姓的錢)去配合「脫中」?

前外交部長黃志芳於13日中常會後進行說明「南向政策」。(林俊耀攝)
蔡英文政府一上任就提出「南向政策」,炒的是李登輝時代的冷飯。圖為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資料照,林俊耀攝)

現在蔡英文政府才剛上任,在與大陸的關係己經開始緊張起來時就忙的要「脫中」,不但是搞錯頭,而且是完全沒有學到英國脫歐的教訓。我在〈陸客不來是危機還是轉機〉一文中就指出台灣觀光業的問題。馬英九當選以為和大陸關係好,大陸觀光客來是解決觀光業的問題,而不是從基本改革來著手。今天蔡英文的問題亦是如此。

民進黨不懂得執政,國民黨不懂得在野

上面談到空姐罷工和英國脫歐二件事,這都和蔡英文政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關係。蔡英文在四年前選舉失敗,然後看到馬英九第二任出現許多的民生問題像貧富不均、退休金破產、住屋、工資等等,馬英九不去面對,反而用的解決方法是推動更進一步和大陸靠攏。終於在服貿協定一事引起學生運動,以至一敗塗地,所以今天才造就了蔡英文(阿扁造就了馬英九)。蔡英文有了四年的準備,還找來第一強棒,林全(經濟博士、教授、財政部長),來做行政院長。按照道理說執政後應該先點明今天台灣面臨的民生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次序和時間表。「空姐罷工」和「台灣脫中」不應該在上面。

既然「空姐罷工」和「台灣脫中」己經發生了,我來談談後面的問題:

「台灣脫中」一定會產生大陸對台灣的經濟制裁,就傢歐洲對英國一樣。第一個衝擊到的是金融市場和銀行。但是我在〈面對金融危機,政府準備好怎麼救火了嗎?〉一文中己經指出台灣沒有處理金融危機的能力。最近中信銀的弊案,和政府拍賣二個保險公司又賠了1,200億(政府財政困難,這錢從那裡來的?),就可以看出臺灣的金管單位一直在「冬眠」!

台灣的企業在大陸有生意的,鴻海、台泥、統一等,在大陸對台灣的經濟制裁時必須面臨一個選擇:台灣或是大陸(就像現在英國的公司)。以目前許多公司在大陸的生意、獲利、投資、人員和設備來考慮,答案可想而知。

20151116-SMG0045-002-郭台銘-陳明仁攝.jpg
台灣的企業在大陸有生意的,鴻海、台泥、統一等,在大陸對台灣的經濟制裁時必須面臨台灣或大陸的選擇。圖為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資料照,陳明仁攝)

蔡英文政府在「空姐罷工」和「7天假」的處理上給台灣的企業界是什麼樣的態度?這不是就是要台灣的企業,面臨選擇台灣或是大陸的時候,出走嗎?所以我在前面說過,政府不能介入勞資糾紛。台灣有勞動法和勞動部,政府的責任是監督企業,對違反工時、工資等的公司要去執法。

20160420-SMG0045-016-勞團要求未來勞動部改革勞動裁決機制-洪與成攝.jpg
蔡英文政府在「空姐罷工」和「7天假」的處理上給台灣的企業界是什麼樣的態度?圖為勞團抗議爭取。(資料照,洪與成攝)

「台灣脫中」之後,並不表示許多目前的問題:年金破產、高鐵破產、健保保長照、工資低,貧富不均,住屋等的問題就會消失,而且會更嚴重。我在其他的文章也指出這些問題和解決方案。無論蔡英文政府同意或不同意這些方案,先面對這些問題和解決才是應該做的事。

國民黨自從選舉大敗以後變成一個「無頭騎士「(Headless Horseman),看到新政府的焦頭爛耳坐壁上觀,不是一個在野黨應做的。「空姐罷工」是馬英九政府派到華航的人應該處理的,華航一直營運不佳是主要的原因。今天國民黨不出來認罪和反醒,為華航提出改進的方法(我在〈陸客不來是危機還是轉機〉中提出民營化),華航在政府控制下永遠沒有競爭力。那麼華航的員工只有繼續不斷的走上街頭罷工來爭取自己的利益了。

積極民主

我在〈台灣第二次民主,積極民主〉談到人民要以自已的需求組成議題,提出解決方案,去積極的爭取。只是去抗爭、靜坐和佔領,像一群烏合之眾是得不到同情、支持和結果的。再者這些政客只要選舉時搖搖黨旗,開開支票就能當選的話,他們不會改革的。以華航的員工為例,他們應該組織起來要求民營化,拒絕讓執政黨派外行人去做和給政府利用。只有民營化和專業化才能保障將來的前途。

*作者為金融博士,曾任教美國大學及任職金融機構、新創科技公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