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潤生觀點:台灣的失落、延宕與再起─給韓市長的治國建言

2019-05-28 07:10

? 人氣

韓國瑜人氣最高卻最師出無名,聲勢已開始下滑。(林瑞慶攝)

韓國瑜人氣最高卻最師出無名,聲勢已開始下滑。(林瑞慶攝)

「貨出得去,人進的來,高雄發大財!」—這接地氣又庶民語言的競選口號, 激起老百姓對台灣經濟現狀停滯的無奈與不滿,也把「韓總」順利拱進高雄市府。 如今的「韓市長」在各方期待關注下推動市政,動輒得咎,著實背負不少壓力。 期許韓市長能堅持並為現今的台灣政治生態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及務本之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縱觀韓市長上任以來,為實踐其競選承諾,從農漁產品的推廣,到高雄市的觀光行銷,在其韓流光環下,已帶動多方關注及討論。另就高雄長期以來年輕人力北漂或外謀生活,韓市長以其經營企業的眼光於競選期間提出「青年創業」議 題,希籌措新台幣一百億的「青創基金」,為高雄留住人才也增加就業機會、並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上任不久即至鄰近地區如新加坡、香港、澳門及大陸地區取經,期盼在資金、人才及投資環境改善下,能有助當地青年創業。數週前更遠赴 美東西兩岸,參訪學術單位,會見僑胞,瞭解科技產業並鼓勵其等來高雄落腳。 這一系列規劃,立意著實甚好,因而引起個人諸多興趣及回憶,筆者願以三十多年創投界老兵,及在美、中、台三地逾百家科技公司投資人的身分,在此分享一點經歷。

回顧台灣創投專業的形成及蔚為風潮,始於七〇年代末至八〇年代初,興盛於九〇年代。筆者早年追隨李國鼎、趙耀東、吳梅邨、葉萬安等先生,見證了當時台灣經濟結構的轉型及產業的升級。台灣能有今天厚植於民的產業實力,觀察李資政當年的遠見、規劃及趙部長等人的執行,確實有所貢獻!李、趙、吳、葉等先生的卓越眼光,筆者觀察有三:

其一,在對國家長期發展觀察的選擇中,找出台灣的競爭優勢,並制定相關的母計畫及子計畫。此類計畫需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六〇年代以前係以農業部門支持工業發展,以工業部門發展輔助農業生產力提升。農工平衡發展策略解決了美援停滯後的農業人口過剩問題,具體執行單位如美援會的投資組、經安會及農復會……等單位,並適時通過如獎勵投資條例、外國人及華僑來台投資條例及加工出口區設立條例……等法規,完整了台灣初期工業投資環境的預備。

藉由此政策的推動,台灣在一九六五年後快速建立起以出口為導向的消費性電子產業,逐步累積國內資本,創造出廣大大學理工科畢業生及工程師、技術工人等就業機會,漸漸形成了電子業加工的供應鏈,也開始孕育第一代的創業人才,此期大約由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八年止。

李國鼎和尹仲容是台灣經濟兩大推手。圖為1959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左)與副主任委員尹仲容(中)、美援公署署長白慎士(Parsons,右)。
李國鼎和尹仲容是台灣經濟兩大推手。圖為1959年美援會秘書長李國鼎(左)與副主任委員尹仲容(中)、美援公署署長白慎士(Parsons,右)。

其二,適時調整,持續明確的國家產業方向。七〇年代末期,台灣已成功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外交政治上,退出聯合國及中美斷交。這些困境都無法阻止台灣經濟活力的邁進;伴隨著冷戰結束,大陸門戶開放,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崛起,台灣可享原有的競爭優勢不再。因而產業升級成為政府及產業界的共識及迫不及待的行動。具體實施如:產業升級條例、科學園區設立條例、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整合、生產力中心的重整、對策略性重大生產事業的特別鼓勵,及創業投資事業設立…等條例,開始 了台灣資訊產業的起步、發展、壯大,進而在某一時期國際市場上獨領風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