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被微信席捲改變的生活

2016-06-12 06:30

? 人氣

在朋友圈被雞湯、謠言、八卦、吐槽等文章洗版的同時,人們變得越來越無法接受嚴肅閱讀,漸漸失去獨立思考能力—不經意間我們成了自己曾經嘲笑過的庸眾。對用戶而言,碎片閱讀無異於智商殺手,長期閱讀短文會導致長文閱讀能力下降,並且閱讀容忍度降低。一旦習慣了別人的「餵食」,更有甚者竟懶得「咀嚼品味」時,基本思考判斷和過濾訊息能力將在「餵食」中逐漸喪失,換言之,意味著個人邏輯思維能力衰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苦惱家中孩子不喜歡閱讀嗎?(圖/Personal Creations@flickr)
閱讀是一件培養自我思考的方式,一旦習慣了別人的「餵食」,會發現在無形中自己漸漸喪失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圖/Personal Creations@flickr)

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的訪問研究員肖特(James Short)表示:「我們正處於一個『充滿中斷的時代』,行動設備增質並一直處於運行狀態,隨時能被打斷,觀看者時間的碎片化越來越強。」研究持續被打斷對人所產生的影響,甚至形成了「中斷科學」(interruption science)這樣一個科學領域。其中一個常被提及的發現是,在做事情同時又忙於回郵件的人,其IQ會下降10點,這種影響比吸大麻的作用還強。

科學家們通過實驗已反復證明,人腦並不能真正地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它只是在不同的任務間來回切換。正如伊利諾大學心理學家西蒙(Dan Simons)的著名實驗所演示那樣,當人們觀察影片中的籃球運動員究竟傳了幾次球的時候,會有一半的可能性看不到傳球過程中從場地上大大咧咧走過的「大猩猩」。

「讀心術」確有其事?美研究證明人腦可直接傳遞訊號。(網路截圖)
「讀心術」確有其事?美研究證明人腦可直接傳遞訊號。(網路截圖)

身處碎片化的時代,人的情緒也變得碎片化,所以變得易怒、易挑釁、易輕信,無法專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列維廷(Daniel Levitin)在他2014年出版的書中總結了多任務工作的人腦所產生的變化。除了葡萄糖的快速消耗,多任務會增加人的焦慮,這讓大腦分泌更多的皮質醇,而這種物質會讓人變得更有攻擊性,導致人發生衝動行為。多任務工作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在此過程中人要不斷地做決定,看不看這個訊息?是否要回復一下?是繼續手上的工作,還是先做另外那件事?雖然都是一些小決定,但它們也確實在消耗大腦的能量。科技的日新月異正要求人腦做它做不到的事。人的大腦並不會區分事情的重要性與否,對它來說重要的是決定的發生次數,一個人在小事上做了多次決定後,他便容易進入到消耗殆盡的狀態,而此時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出現,那麼他就極可能做出一個很糟糕的決定。科學研究證實了我們的直覺,如果你一邊工作一邊發微信,那麼你哪件事都做不好。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古時,杜甫和李白因為受地理因素限制,只能以詩表情,所以成就了《贈李白》《飲中八仙歌》《遣懷》等不朽詩篇。如果二人那時有微信,大概也就是發一條「李哥天氣轉涼注意身體」的訊息,不可能会有「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的傳世佳句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