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自駕車2020開賣?美聯社:沒那麼簡單,全自動駕駛至少還要十年才能成真!

2019-04-24 20:10

? 人氣

隨著自駕車成為明日科技趨勢,美國賓州的匹茲堡、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與加州矽谷,目前已成自駕車的開發重鎮。但如果問起專家自駕車何時才能安全上路,答案肯定都是「還早的很!」美聯社認為最樂觀的答案也要至少10年,許多專家甚至主張還要幾十年才能夢想成真。電動車大廠「特斯拉」22日宣布,將在2020年第二季推出自駕車,不過懷疑論者卻忙著唱衰。《美聯社》23日指出,自駕車仍有克服氣候影響、與人類駕駛磨合,以及顧客接受度等5大問題要解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能見度欠佳時,自駕車「看不清」路面

當大雪紛飛,路面都是積雪時,自駕車用來尋找路線的鏡頭會受到影響,而雪花反射雷射感測器的特性,讓感測器常常誤判雪花為障礙物。即使感應能力較好的雷達不受影響,但雷達無法探測物體形狀,也讓電腦無法辨識物體為何。大雨、濃霧、還有沙塵暴也對自駕車的辨識能力造成不同程度影響,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電機電腦工程學教授拉吉庫瑪爾(Raj Rajkumar)表示:「這就像是駕駛失去部分的視力一樣。」這也是自駕車都在加州、亞利桑那州等氣候宜人地區發展的原因。

特斯拉(Tesla)。(AP)
特斯拉(Tesla)。(AP)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自駕車測試實驗室「MCity」的總監馬奎爾 (Greg Mcguire)指出,目前研究人員試著開發能發射不同波長光波的雷射探測器,以利突破雪花反光的限制。能從大雪、豪雨、濃霧中辨識出真正障礙物的軟體也處於研發階段。此外,自駕車目前只能在已經用3D技術製成地圖的有限區域克服微雪、小雨干擾。不過自駕車在良好天氣狀況下上路的能力仍在測試階段,其他天氣狀況的挑戰有待克服。

自駕車車頂的感應器和鏡頭。(AP)
自駕車車頂的感應器和鏡頭。(AP)

自駕車天敵:違規三寶

一直到人人皆有自駕車之前,自駕車如何與不遵守交通規則,並與對機器人懷有敵意的人和諧相處,是另一個有待解決的困難。「Argo AI」的隨車備用駕駛員,最近就在自駕車遇到違規並排停車,無法前進的情況下緊急介入,因為造成十字路口瞬間阻塞。蘭德表示:「就算自駕車最後有想到解決方法,但終究在公共空間造成妨害,而這是社會無法接受的。」

鳳凰城(Phoenix )則不斷傳出科技公司「Waymo」開發的自駕車受到騷擾的消息,《亞利桑那共和報》2018年12月指出,警方近2年來在鳳凰城近郊城市錢德勒(Chandler)接獲至少21起自駕車受擾案件,包括1名男子朝Waymo麵包車揮舞槍枝、人們劃破車胎並丟石頭、甚至有一輛吉普車6次強把自駕車逼出車道。

7成美國人不敢搭自駕車

優步(Uber)2018年的自駕車撞死行人意外,不只迫使優步放慢測試的腳步,也讓人們更不情願把車子全權交給電腦駕駛。美國汽車協會(AAA)2019年3月調查發現,高達71%的美國人仍對搭乘自駕車感到「非常害怕」。但是克拉夫奇克認為,更多的自駕車乘坐經驗,有助於增加人們對自駕車的信任感。

每次的測試,自駕車螢幕上皆清楚顯示目的地和所有感應器的即時資訊,「Waymo」執行長克拉夫奇克(John Krafcik)稱:「當人們對自駕車愈來愈有信心後,他們鮮少看向螢幕,有的人滑手機、放鬆、有的人就直接睡著了!」

Google自駕車Waymo已經達到第四級自動操作,無須任何人在車子裡。(美聯社)
Google自駕車Waymo已經達到第四級自動操作,無須任何人在車子裡。(美聯社)

馬路如虎口:對自駕車來說也一樣

即使是人類駕駛在面對沒有明確指示的十字路口,時機抓不準的左轉也常造成交通意外。克拉夫奇克在2018年的一場訪談中,坦承自駕車也有碰到一樣的狀況,「人類面對的挑戰也是自駕車面臨的挑戰,這無庸置疑」。

道路沒有標線怎麼辦?其實有也沒比較好......

世界各地的道路標線都不一樣,有的根本不畫標線,因此自駕車必須會辨識各城市不同的道路標線,且要在沒有路沿石、隔離欄的幫助下判斷馬路的寬度。但是有些狀況是標線再清楚也於事無補,像是在匹茲堡(Pittsburgh)的自駕車測試重鎮「Strip District」,測試人員發現就算在十字路口畫設明顯的停車標示線,若路旁建築物太接近車道,標示線太過靠後,自駕車就無法判斷垂直於自向車道的道路狀況。

藍色的「Argo AI」自駕車。(AP)
藍色的「Argo AI」自駕車。(AP)

目前針對此狀況的一個暫時解決方法是「停車後再慢慢前進」,福特汽車(Ford)大力投資的自駕車公司「Argo AI」的總裁蘭德(Pete Rander)無奈地說:「停車2次會比較好嗎?這沒那麼簡單,因為每一個十字路口也都長得不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