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還是No Go?一次又一次,中止再等待:《冥王星任務》選摘(2)

2019-04-23 05:10

? 人氣

作者描述了NASA科學家們在新視野號發射前的一系列溝通行動,「Go 還是No Go?」,圖為新視野號拍攝的冥王星(資料照,NASA)

作者描述了NASA科學家們在新視野號發射前的一系列溝通行動,「Go 還是No Go?」,圖為新視野號拍攝的冥王星(資料照,NASA)

「太陽系的邊緣不是邊緣,而是迎接另一扇科學視野的嶄新地平線!」

擎天神?Go。新視野號?Go。應用物理實驗室任務控制中心?Go。就這樣中間又經過了十來聲Go,唱名來到了最後的壓軸。計畫主持人?被點到名的艾倫回報:Go。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一聲Go,都伴隨著各觀景處一陣陣小小的歡呼。但到了二點五十九分,天氣因素又跑來攪局。擴音器這次宣布的內容是:「因為風力觀測結果超標,因此任務判定為『No Go』。」

這段話的意思是表面風速在發射台處已達三十三節(時速約六十一公里)以上,已經超過龐然大物擎天神可以加以修正、進而向上衝出發射塔的極限。而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再延,所以新視野號這天就不飛了,這也代表冥王星的探險要晚一點出發了。

隔天一月十七日早上,這天正好是克萊德.湯博逝世的九周年,氣象預報說雷雨機率是百分之四十,但發射準備依舊持續進行,所以甘迺迪太空中心還看得到群眾開車回來、準備好要搭接駁巴士去昨天的觀景處就位。但他們一無所悉,在擎天神太空飛航指揮中心,一段緊張的「劇場」已經上演了好幾個小時。

發現冥王星的克萊爾·湯博(維基百科)
克萊爾·湯博於1930年發現冥王星。(維基百科)

跟前一日一樣完成了各種「個人儀式」,也跑過步之後,艾倫於清晨五點來到擎天神太空飛航指揮中心。稍早在跑步的時候,艾倫滿腦子想的是兩件事情,一件是湯博九年前的辭世,一件則是要鐵鳥起飛前的一大張檢查項目。

五點進辦公室,對午後要進行的發射而言,看似時間很充裕,但發射準備是一道漫長而耗時的程序。艾倫一抵達,就被告知馬里蘭的應用物理實驗室停電。原來昨天掃過佛羅里達、造成火箭無法起飛的鋒面,今天又更強了,而且前一晚還跑到了馬里蘭州肆虐。就這樣一夜的風強雨驟,造成了馬里蘭州部分地區無法供電,由此新視野號任務控制中心只能暫時依靠備用的發電機來維持運作。艾倫回憶說:

當時我心想:「我敢一邊讓任務控制中心靠備用發電機運作,一邊進行發射任務嗎?萬一新視野號發射出去後有什麼異狀,在太空中需要任務控制中心的幫忙呢?這節骨眼要是任務控制中心沒電了可怎麼好?到時候不論是在太空的地平線後還是在地球上的我們,面對問題都將束手無策。我們辛苦了那麼久,可不是為了到最後才在發射階段冒這種不必要的風險。要是可以發射的天數無多,那我也只能賭一把了。但是我們明明還有兩個星期的發射窗口可以運用。」

新視野號被安裝在擎天神V-551型上等待升空(維基百科)
新視野號被安裝在擎天神V-551型上等待升空(維基百科)

鏡頭拉到馬里蘭州應用物理實驗室的任務指揮中心,艾莉絲.波曼人正在任務控制中心。身為一位超能幹、不怕煩、頭腦又冷靜的工程師,艾莉絲當時(就跟現在一樣)是新視野號任務指揮經理,而擔任任務指揮經理的意思,就是操作飛行器的整個團隊都歸她管。艾莉絲加入新視野號計畫的時間,可以回溯到二○○一年,也就是提案的階段。艾莉絲覺得她跟她的團隊受的訓練與準備,足以應付任何飛行器丟過來的疑難雜症。但這一次呢?艾莉絲回憶說:

我進到應用物理實驗室是早上五點半,當時應用物理實驗室因為停電的關係,所以基本關閉,僅有核心人員留守。當然在發射日這一天,我的團隊自然全部屬於核心人員。我抵達任務控制中心時,那兒大致上都是暗的。我們有電工人員卯起來把備用發電機連上電子面板,同時地板上到處都是延長線,因為我們想要把不同子系統的人員都集中在一台機器周圍。那天下午直到發射窗口開起的前十分鐘左右,我們才把所有線路重新接好。

不論在應用物理實驗室或卡納維爾角,發射經理們都相信備用電力可以表現得堅若磐石,守護發射任務完成絕對沒問題。新視野號的總工程師克里斯.赫斯曼認為情況要真的糜爛到難以收拾,至少得發生兩次獨立的意外──他指的是飛行器要出問題,然後在應用物理實驗室的備用發電機也要同時出問題。整體而言,其餘的團隊都已經準備好了,要與靠備用發電機運行的應用物理實驗室並肩作戰,一起發射升空新視野號。但艾倫還是堅持覺得不妥。

就在馬里蘭州的電力公司很努力為應用物理實驗室修復主電源的同時,倒數也在持續進行中。擎天神號完成了燃料輸送,而且在厚重的佛羅里達空氣中,火箭外殼又再一次因為水汽凍結、呈現出那賞心悅目的白色。此時飛行器與訂製的第三節火箭已做好發射準備。世界不同角落的深空網路天線站也都回報沒問題。發射倒數愈來愈接近歸零,但到了擎天神太空飛航指揮中心要最後一次確認各單位Go或No Go的時候,應用物理實驗室卻依舊沒有從備用電力轉回主電源。

「發射主任?」「Go。」「新視野計畫經理?」「Go。」「應用物理實驗室主任?」「Go。」艾倫回憶說:

隨著發射主任從他本人開始一個個問過去,逾二十名任務經理都給出了「Go」的正面回應。但我內心深處就是壓抑不住那個「萬一」的想法。萬一我們硬著頭皮發射了,然後新視野號在天上出了問題,而任務中心又在此時跳電,無法伸出援手,那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自己。「這,」我在想,「正是我身為任務計畫主持人的意義所在。關鍵時刻的困難抉擇,就應該由我來做。」

透過耳機,我聽到了發射主任問我Go還是No Go。「計畫主持人?」大家夥紛紛轉頭看向了我,因為大家都知道,我一上午都在主張應該暫停作業。如今發射與否的決定,落在了我的手裡。而我說的是:「控制中心沒有兩組電源同時上線前,我覺得發射的決定還是不妥。計畫主持人這邊意見是No Go。」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計畫主持人這邊意見是No Go」──發射任務就又中止。成千的訪客與數百位發射工作人員,又重新回到等待模式,就像冥王星任務也必須繼續好事多磨一樣。又一次,火箭的低溫液態推進劑被抽了回來,原本打算一睹火箭丰采的人也只能做鳥獸散,要嘛回下榻處睡覺,要嘛在附近的海灘、自然保育區、餐廳、酒吧轉轉。

《冥王星任務》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冥王星任務》立體書封(時報出版)

*作者大衛‧葛林史彭博士David Grinspoon,天文生物學家、科學評論員暨科普作家。二○一三年,他獲任命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首任天文生物學主席。他經常以顧問之姿向航太總署提供策略建言,同時也多次在行星際飛行器任務中擔綱科學團隊的一員。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冥王星任務:NASA新視野號與太陽系盡頭之旅(繼阿波羅號與航海家號後,二十一世紀人類再度探索未知星球的傳奇故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